索引号 11320902014360824G/2024-20342 组配分类 现代农业
发布机构 亭湖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4-11-04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时效 有效

亭农四季(第100期)2024年秋播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24亭湖区秋播小麦关键要紧抓品种、提升秸秆还田及整地质量、提升播种质量、精准肥药施用、防灾减灾防御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强规模种植主体的带动作用,全力提升我小麦秋播质量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一是选用优良品种。适宜我区秋播的小麦品种有:镇麦12号、扬麦25、盐麦1号、宁麦13、农麦88、扬麦23、镇麦18等;可示范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扬麦33、扬麦34、扬辐麦13等。小麦种子播种前应包衣或药剂处理,避免“白籽”下地。

二是提升秸秆还田及整地质量碎草匀铺是秸秆埋草还田的关键第一步,直接影响到秸秆还田和整地播种质量。前茬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碎草长度控制在510厘米,越碎越好,适墒旋耕或犁旋作业,尽量深埋秸草并提高整地质量。如果收获机切碎匀铺装置不到位或碎草匀铺效果较差,应立即采取秸秆粉碎机灭茬粉碎作业后再进行埋草整地作业。旋耕埋草效果相对较差,要加大马力、中慢速行驶,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20厘米,防止稻草入土成团或富集于播种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耕翻埋草整地,最大限度降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带来的负作用。此外,还可采用“耕—耙—旋”、“旋—旋”等增加作业次数的方式提高整地质量,为提高播种质量打好基础。  

三是提升播种质量。坚持适期、适量、适墒播种,千方百计提升播种质量。

1适期播种是培育冬前壮苗、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的重要基础。我稻茬小麦总体茬口偏晚,播种季节很紧,所以秋播工作要突出“抢”字小麦适期播种范围为1025日~115日,茬口偏晚会造成小麦低产降质减效的不利影响。

2适量播种确保适宜基本苗、建立高效群体、实现足穗的重要措施。适宜的播种量因根据播期、播种质量、肥水条件等因素灵活调节。高产、超高产栽培,应在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播种量,以最少基本苗实现预期足穗。适期范围内播种宜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迟播小麦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1天增加0.5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通常适期播种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斤种成苗67千,迟于适期36周的甚至要达到适期播量的23倍。

3适墒播种可确保一播全苗,利于壮苗。在宁早勿晚、抢抓农时的前提下,坚持播期服从墒情,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播种,切实做到适墒播种尽量避免烂耕烂种;坚持播期服从播种质量,努力做到精细整地和精量播种,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坚持播量服从播期,根据播期确定基本苗,做到早播少播、晚播多播,着力构建合理群体。对墒情适宜地块,强化精细整地,千方百计扩大适期适墒播种比例,确保种在适播期。对土壤湿度过大、短期无法散墒整地的地块,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科学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一促到底。

四是精准药肥施用在高肥力土壤上,建议“速效氮+缓释氮”一次施肥模式;在中等肥力土壤上,建议“速效氮+缓释氮”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于大部分常规肥料种植田要加强肥料运筹,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要适当提高基肥比例,防止出现生理夺氮影响麦苗生长。    

1弱筋小麦一般掌握总施氮量1214公斤/亩,以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的氮肥运筹方式为宜;中筋小麦一般掌握1518公斤/亩,强筋小麦一般为1620公斤/亩,氮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的运筹方式。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中筋、弱筋小麦宜采用氮磷钾配比为1:0.40.6:0.40.6,强筋小麦宜采用氮磷钾配比为1:0.60.8:0.60.8,磷钾配以基肥:拔节肥5735为宜。晚茬麦氮肥施用要基本稳定并适当后移。

2搞好冬前化除。播后前墒情适宜时,封闭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药冻害发生。

五是抗灾减灾防御播后适时机械开沟,每34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030厘米;距田两端横埂25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0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板茬播种或秸秆还田田块需通过减少竖沟畦宽,提高内三沟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和对畦面覆盖,防止露籽现象。强化播后适墒镇压,秸秆还田量大、播种质量差、播后镇压不到位、表层疏松的田块,可以选择在“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无露水的晴天进行适度镇压,可弥合土缝、促进根土密接、提墒保温防冻,要注意根据苗情长势长相把握适当的镇压强度,防止过度镇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