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湖农技推广信息
第10期(总第13期)
亭湖区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2021年7月21日
水稻抗灾减灾应对技术措施
一、灾害种类及指标
(一)涝害
1、不同时期涝灾危害症状
水稻涝害是指稻田积水过深而引起的机械损伤和生理障碍,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1)苗期、分蘖期:秧苗瘦弱细长,叶片发黄,叶片略有弯曲,水退后有不同程度倒苗现象,但一般能恢复生长。分蘖期稻株耐涝力也较强,淹水2-4天,退水后可逐渐恢复生长,淹水7-9天,虽然叶片大部分黄死,但分蘖芽和茎顶端生长点仍保持生活力,退水后还能发生新叶和分蘖,只要加强管理,还可挽回不少损失。(2)返青期:最不耐涝,一般淹没3-5天就会大量死苗,即使存活的稻苗也难恢复正常生长。(3)拔节期:涝害使正在生长的稻株节间比正常的短,从而使整个植株矮缩。由于茎杆细弱,稻株出现弯曲倾斜,甚至折断,还会出现倒伏后又重新翘竖等畸形现象。(4)孕穗期:会出现烂穗、畸形穗等现象。未死亡的幼穗颖花和枝梗退化严重,抽穗后白壳多,甚至抽出只有穗轴而无小穗的畸形穗。成熟期推迟,空秕粒增多,导致减产。(5)灌浆期:造成叶脚枯萎,叶顶呈黄绿色,谷粒灰暗有乳浆,有时少数谷粒在穗上发芽,出现“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劣,所结种子发芽率降低。水稻在乳熟期淹水,会影响谷粒灌浆,使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劣。
2、涝灾后改补种指标
受灾较重的田块,通过诊断生长点和群体情况而决定去留,其依据是:出水后2-3天,剥查主茎,生长点呈晶亮状,不萎缩,不浑浊,每穴有2-3株存活的也可保留。出水后3-5天,有成活苗数包括分蘖在内,每亩有5万以上茎蘖苗的可保留。
(二)风害
我区引起风害的大风,通常有三种:一是地方性雷雨大风,二是台风,三是龙卷风。大风对水稻造成的为害,主要是引起水稻倒伏、落粒,茎杆折断以及叶片互相磨损擦伤。由于水稻茎叶的外表受伤,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等病菌就很容易从伤口侵入、感染,常引起病害流行。抽穗以前,大风对水稻的影响并不很大,只是引起叶片互相摩擦造成擦伤,如果大风吹断了剑叶就会影响抽穗。抽穗开花期遇大风,水稻开花授粉受精不正常,影响结实,空秕粒增加。灌浆乳熟期遭遇大风,谷粒常因擦伤而产生黑褐色斑点,严重的茎杆折断或倒伏,导致失收。成熟期受风害,稻株易倒伏,常常引起谷粒脱落同时遇雨可致稻谷发芽和霉变,使产量下降,米质降低。
(三)冰雹
冰雹对水稻的危害主要取决于雹块大小、持续时间及其发育阶段,大的冰雹袭击猛或下雹时间较长,水稻受害就重;水稻开花期或成熟期较幼苗期受害重,甚至造成毁灭性灾害。
(四)干旱
旱害是指水稻生长期间,由于水分来源断绝,稻田缺水受旱所致造成的气象灾害。旱害在水稻的生长季节(5-10月份)都可能发生,尤以夏秋旱为主,此时正值我区水稻栽插期和分蘖拔节前期。会出现无水栽秧,秧苗超秧龄现象较普遍。
(五)高温热害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我区一年中气温最高季节,经常出现日平均气温≥30℃,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同时,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这种高温天气对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制种和早播的中熟中粳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高温最敏感的抽穗、开花期为害最重,造成结实率下降、空秕粒增加。
二、临灾和灾后应急技术措施
(一)灾害临灾预防技术措施
1、涝灾预防措施
(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修水利,修建防洪工程,迅速提高稻田的抗涝能力,这是防止涝害的根本措施。(2)选用耐涝性强的品种。不同品种间耐涝性强弱不同,要注意选用根系发达,茎秆强韧,株型紧凑的品种,这类品种耐涝性强,涝后恢复生长快,再生能力强。(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性。水稻受涝后,在灾前生长是否健壮,对灾后恢复生机和减少产量损失的影响很大。故应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促使秧苗早发和健壮生长,使植株本身积累较多的养分,提高水稻的耐涝能力。
2、风害预防措施
(1)选用抗风力强的品种。如矮杆品种的抗风力就比高杆品种强得多。抗风力强的品种具有植株矮,茎杆坚韧,株型紧凑,不易倒伏和落粒等特点。(2) 根据当地风害发生规律,各地应适时播种,避开风害时期。在插秧时秧行选取顺风向插秧,以减少对风的阻力,减轻风害。(3) 加强栽培管理。常遭风害的稻田不要偏施或滥施氮肥,应适当增施磷钾肥;同时搞好水浆管理,合理、适时搁田,以增强植株抗倒能力。在大风多发季节,要注意在大风来临之前,田面可灌深水,以补充因蒸腾过度的水分消耗,减少植株受风害摇动的损伤。
3、冰雹灾害预防措施
(1)开展植树造林、营建防护林和护田林,以改善局部区域气候,减弱形成冰雹的对流条件,减轻冰雹发生次数和发生强度。(2) 加强对冰雹的监测预报,和气象部门合作,通过人工消雹等措施减轻冰雹危害程度。
4、干旱预防措施
(1)兴修水利,合理水稻布局。大力兴修水利,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是防止干旱的根本办法。缺水易旱地区,需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合理规划水稻布局,宜稻则稻,不宜的则改种旱作物。(2)选用抗旱力强的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干旱的抗耐力差异明显。抗(耐)旱性强的品种,遇水后植株生长的恢复力较强。一般籼稻比粳稻品种抗旱;大穗型品种比小穗型品种抗旱。但在具体选用时,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高产优质抗旱统筹兼顾。(3)培育耐旱性较强的秧苗。首先,在育秧方式上,要采用旱育秧,且整个育秧期均坚持旱育旱管。其次,要适当稀播,培育壮秧,稀播壮秧,比密播瘦秧的发根力旺盛,耐旱力强。 此外,在干旱地区,可根据当地雨季到来迟早进行分期播种、分期育秧和移栽,以保证有水栽秧。
5、高温热害预防措施
(1)适期播种,避开炎热高温。将中稻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有效地避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的高温伏旱天气。以此为依据,再根据茬口、品种的类型和生育期安排播种期 (2)选用耐热性强的品种,合理布局。不同品种之间虽都表现高温热害但受灾程度还是有差异的,因此生产中必须合理筛选、应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3)科学肥水管理,增强抗高温能力。随着稻田供肥水平和水浆管理方式的不同,水稻个体的长相和群体结构亦不同,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亩施7.5公斤无机氮素肥料的条件下,水稻结实率比施3.75公斤的下降30%左右。这种差异是由于稻株供氮过多,使碳水化合物过度消耗,导致抗高温能力下降。若在7.5公斤处理的群体中,于抽穗前进行人工疏株处理后,群体透光条件改善,在同样的高温条件下,结实率明显提高。
(二)水稻灾后补救技术措施
1、涝害灾后补救技术措施
(1)苗期:育秧季节芽期受涝害,水退后芽又嫩又长,倾倒在田面。这时应在厢面上覆盖一层肥沃的细土,促其扎根立苗。如果天气晴热,中午前后应灌水护芽,以免造成烂芽。秧苗期受涝害,秧苗细长,水退后不能挺立,很容易倒苗,可采取割叶的办法弥补。具体做法是割去上部1/3-1/2的叶片,然后增施肥料,促其生长。(2)返青分蘖期:一是及时排水露苗。对重灾田突击排水降渍、控水增氧、露田通气,促进水稻发根;对轻灾田以脱水促根为主,力争早发根、长新叶。在排水过程中,要边排边浇边冲洗,及时冲洗掉茎、叶上泥沙,使稻株出水后叶片气孔不阻塞,能很快进行光合作用,确保稻株正常生长。二是要查苗补苗。补苗可用原来剩下的秧苗补插,也可在未受涝害的田中选取分蘖旺盛的植株进行分株补缺,也可将几块少苗的稻株集中在一块田内,空出的田另作它用。三是坚持湿润管理壮根。受淹后的稻田不宜灌深水,要采取湿润管理,露泥促根,同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纹枯病的发生。四是因苗分类补肥。重灾田脱水后,突击抢施补伤肥,争取适量分蘖,每亩补施尿素3.5- 4公斤或12.5-15公斤高浓度复合肥。严禁重肥猛促,以免造成中期猛长。施肥重点放在重施穗肥攻大穗上,受灾严重的田应分次施用穗肥。大面积轻灾田,除少数分蘖不足的田块外,一般不施肥。五是及时防治病虫害。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后出生的叶、蘖较嫩绿,易遭稻纵卷叶螟等危害。生长发育期的延迟,也增加了稻飞虱、三化螟侵害的机会。因此,必须掌握虫情,及时防治。稻株较长时间受淹,叶片损失,枯叶较多,较易感病。应重视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防治,后期注意稻瘟病的防治。(3)孕穗期:千方百计养根保叶促后期的生长发育。如主茎已死,可及时追施速效肥料,促使高节位分蘖发育成熟,以挽回一部分损失。(4)灌浆期:已经黄熟的水稻受涝,水退后要及时抢收,以防稻株倒伏,造成因谷粒霉烂和发芽而造成产量损失。
2、风害灾后补救技术措施
(1)在生育中前期发生大风为害,应以施好补伤肥促转化,促进中小分蘖的发生成穗,最大限度弥补因亩穗数减少而引起的产量损失,水稻田等均要施速效氮肥并喷洒磷酸二氢钾、能百旺等叶面肥促根保叶。(2)对于抽穗后但灌浆未完全的田块发生大风灾害,应根据灾害程度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对损失较大田块应考虑改种植其它生育期短的作物。(3)已经成熟的水稻,在大风来临之前,应及时组织抢收。来不及抢收的,应顺风压倒,以免稻株被大风吹倒,造成大量谷粒脱落。对被大风吹倒而离成熟还有较长时间的水稻,应及时扶理。同时,还应加强田间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以免倒伏后谷粒发芽或霉变。(4)加强病虫害防治,大风后植株受伤,病菌容易侵入和繁殖,要及时防治白叶枯病、稻瘟病等病害,以免造成大流行。
3、冰雹灾后补救技术措施
(1)补伤肥促转化。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并喷施磷酸二氢钾、能百旺等叶面肥,促进水稻植株迅速恢复生长。(2)科学改、补种。对于受灾严重田块,应及时改种其他作物。(3)突击抓好病虫害防治。水稻植株受损,易暴发各种病害,应立即用药防治。
4、干旱灾后补救技术措施
(1)秧苗期抗旱。传统的灌水泡田,水耕水整地的做法耗水太多,从节水和轻简栽培角度出发,采取少耕免耕、旋耕整地的方法。(2)栽插期抗旱。节水栽秧,即采取边灌水、边整平、边插秧的“三边”作业,免去泡田用水,节省插秧用水和活棵用水。(3)寄秧。如秧龄已足,遇旱不能及时插秧的,为防止秧苗老化拔节,可把秧苗拔起暂时寄在有水田里,等到大田有水时再正式插秧,这样可使大田插秧期延迟20天左右。(4)大田期抗旱。一是增施有机肥,并推行基肥全层施肥技术,追肥“以水带肥”方法,施肥与灌水相结合,应用长效化肥,缺硅土壤增施含硅复合肥。二是间歇灌水,待土壤表面呈白色、田间脚窝水消失时,再进行灌水,循环交替。到有效分蘖终止期,及时停灌,以适当控制生长。三是及时除草,这样既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增强水稻耐旱力,又可防止杂草与水稻争水分和养料。
5、高温热害灾后补救技术措施
(1)田间灌深水以降低穗层温度。 有条件的可采用日灌夜排,或实行长流水灌溉,亦可降温增湿。(2)喷水降温。有条件的地方,可即采用机动喷水或喷灌技术,一次喷水的降温效果只能维持2小时左右,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采用多次喷水方法,但喷水应避开开花时。(3)适当追施肥料。对孕穗期受热害的轻灾田块,还应在破口期前后补追一次粒肥,可亩施尿素2-3公斤,也可根外喷施磷钾肥和磷酸二氢钾、能百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减轻高温伤害程度,提高结实率和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