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居)民委员会、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苏政发[2020]19号)文件精神,推进我镇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现根据《关于做好2020年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有关工作的通知》(苏绿办[2020]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江苏省绿色优质(小麦)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基地环境保护制度;
2、基地建设生产技术指导制度
3、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制度
4、绿色优质农产品专项培训制度
5、生产档案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
6、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7、综合监督管理及检验检测制度
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人民政府
2020年9月18日
附件1:
基地环境保护制度
盐东镇地处大丰、射阳、亭湖三市县区交界,省道331、陈李线纵横贯穿全境,西邻盐城市区、东挨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紧靠沿海高速、盐城机场、新长铁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镇下辖1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近6.4万人,镇域面积141.9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128178亩,以种植小麦和小麦为主,森林覆盖率达18.9%.
建立基地环境保护制度,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确保基地内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无害化处理,推进化学农药肥料减量增效,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具体内容如下:
1、建立基地保护区。严格控制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
2、基地设立环境保护标识牌,注明基地名称和注意事项。
3、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腐熟,确保无害。
4、建立检验检测体系,依托亭湖区相关监测机构,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强对基地投入品、基地产品和基地环境进行检验检测。
5、加强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
6、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化;加强基地道路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7、基地环境要符合NY/T 391-2013《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
8、经常性检查和清理整顿基地生活、生产环境,防止和及时处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基地环境污染的事故和突发事件,并向区环保部门报告。
9、基地区农户生活和生产垃圾采取集中处理,严禁乱扔乱弃。
10、定期对基地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保证环境质量。
11、明确职责部门,全面负责基地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实施与监管。
责任部门及负责人相关信息
责任部门:盐东镇规划建设局
负责人姓名:陈海兵
负责人职务:盐东镇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联系电话:15950287300
附件2:
基地建设生产技术指导制度
为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生产技术指导等工作的有效开展,现建立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及生产作业指导书样本,规范基地范围内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的具体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由各生产单元技术推广人员的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对基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措施进行巡回指导。
2、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3、选派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镇、办公室、种植户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4、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
5、技术推广站每年要组织基地农户学习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次,保证每个基地农户至少有1名主要劳动力基本掌握绿色食品标准的相关要求。
6、各生产单元的技术人员,应将技术指导工作及时记入田间管理档案,并及时对生产基地的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7、制定生产作业指导书样本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架构图。
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责任部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负责人姓名:杨海东
负责人职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联系电话:0515-82682063
附件3:
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制度
为保障我镇江苏省绿色优质(小麦)基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切实保证小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1、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由各生产单元技术推广人员的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对基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措施进行巡回指导。
2、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3、选派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镇、办公室、种植户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4、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
5、技术推广站每年要组织基地农户学习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次,保证每个基地农户至少有1名主要劳动力基本掌握绿色食品标准的相关要求。
6、各生产单元的技术人员,应将技术指导工作及时记入田间管理档案,并及时对生产基地的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7、各基地单元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投入品销售人员需经有关绿色食品知识的培训,熟悉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和标准,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相关人员必须建立档案管理。
8、制定生产作业指导书样本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架构图。
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责任部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负责人姓名:杨海东
负责人职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联系电话:0515-82682063
附:江苏省绿色优质(小麦)基地建设作业指导书
江苏省绿色优质(小麦)基地建设生产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江苏省优质绿色小麦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整地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生产废弃物的处理和建立技术档案。
本规程适用于盐东镇创建江苏省优质绿色(小麦)基地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NY/T 111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3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基地选点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地块应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灌排便利。选择区域的全年≥10℃的积温在3500℃以上,小麦播种至成熟期>0℃积温在2200℃以上,生育期日照时数在2000h以上。全年无霜期大于135d,降水量440mm。
4品种选择
4.1选择原则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选用经过国家或者黄淮海北部省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优质、节水、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的小麦品种。
4.2品种选用
基地种植品种以郑麦9023为主,2002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过多年的试验试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郑麦9023弱春性,幼苗偏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一般每667平方米成穗35万株左右。株型紧凑,通风透光性好,株高80--85厘米,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形,结实性较好,每穗结实30--35粒。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千粒重45--47克,饱满度好,商品性佳。灌浆快,晚播早熟,成熟期较豫麦18早3天左右,穗层整齐,后期熟相好。综合抗性较好,耐渍性强,耐肥抗倒。高抗赤霉病,属抗扩展类型,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中抗叶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轻。
4.3种子处理
播种前一周进行种子精选,将麦种晾晒2天-3天,剔除碎粒、秕粒、杂质等。种子的纯度和净度应达98%以上,发芽率不低于85%,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3%。
5整地、播种
5.1 整地
前茬水稻成熟后,用联合作业机械收获水稻。旋耕后耙地,达到地面平整、上松下实。
5.2 播种
5.2.1 播种期
小麦播种至越冬开始,有0℃以上积温600℃-650℃为宜。适宜的播种期是10月中下旬。冬性品种应早播,半冬性品种可适当晚播。
5.2.2 播种量
在适宜播种期内,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公顷要求基本苗225万-300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公顷要求基本苗180万-240万。在适宜播种期内的前几天,地力水平高的地块取下限基本苗;在适宜播种期的后几天,地力水平一般的地块取上限基本苗。如果因为干旱等原因推迟播种期,要适当增加基本苗,要求每晚播2天,每公顷增加基本苗15万-30万。
5.2.3 播种方式
采用小麦精量条播机播种,行距一般18cm-25cm,播种深度要求3cm-5cm。
5.2.4 播种后镇压
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镇压;没有灌水造墒的秸秆还田地块,播种后再用镇压器镇压1遍-2遍,以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6田间管理
6.1灌溉
小麦灌溉关键期为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每次喷灌水量600 m3/hm2。灌溉推荐采用微喷灌的节水灌溉方式。
6.2施肥
提倡增施有机肥,控施化肥,合理施用中量和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肥料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施肥量应符合NY/T 1118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确定施肥量和肥料比例。一般翻耕前每亩施腐熟农家肥(绿肥、厩肥)1500 kg和上茬作物秸秆约500kg每亩作为基肥。基肥以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和上茬作物的秸秆为主,当二者量不足时,可使用商品有机肥。2月上旬每亩追施45%复合肥20kg;4月中下旬每亩追施46.7%尿素20kg.
6.3病虫草害防治
6.3.1防治原则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措施。
6.3.2主要病虫草害
小麦主要病害有纹枯病、锈病、赤霉病等;害虫有蚜虫等;杂草有看麦娘、节节麦、荠菜、播娘蒿、猪殃殃等。
6.3.3病虫害防治
6.3.3.1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丰产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轮作换茬,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培育壮苗,以压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同时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
6.3.3.2物理防治措施
根据害虫趋光、趋化等行为习性,采用杀虫灯诱杀、色板诱杀、防虫网诱杀等。杀虫灯有太阳能和交流电两种,主要用于小麦蚜虫、麦叶蜂等害虫的防治,田间设置15盏/ hm2。色板诱杀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向性,应用黄板、蓝板及信息素板,通过板上黏虫胶防治虫害,悬挂高度距离作物上部15-20cm。防治麦叶蜂开始可以悬挂5-6片诱虫板,以监测虫口密度,当诱虫板上诱虫量增加时,每公顷地悬挂规格为25cm*40cm的蓝色诱虫板300片;防治蚜虫开始可以悬挂3-5片诱虫板,以监测虫口密度,当诱虫板上诱虫量增加时,每公顷地悬挂规格为25cm*30cm的黄色诱虫板450片。
6.3.3.3生物防治措施
保护利用麦田自然天敌,在小麦开花和灌浆期释放食蚜蝇、瓢虫等防治蚜虫。
6.3.3.4化学防治措施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病虫害具体化学防治方案见下表
农药名称 | 剂型 规格 | 目的 | 使用 方法 | 用量 (或浓度) | 全年使用次数 | 末次使 用时间 |
戊唑醇 | 2%湿性拌种剂 | 防治赤霉病、锈病、纹枯病 | 拌种 | 10克拌5公斤麦种 | 1次 | 10月中下旬 |
多菌灵 | 40%悬浮剂 | 防治赤霉病、纹枯病 | 喷雾 | 50克/亩 | 1次 | 3月下旬 |
啶虫脒 | 20%可溶液剂 | 蚜虫 | 喷雾 | 5ml/亩 | 1次 | 4月中上旬 |
吡虫啉 | 10%可湿性粉剂 | 蚜虫 | 喷雾 | 20g/亩 | 1次 | 4月下旬 |
当上述农药防治效果不佳时,可采用NY/T 393中其他可以使用的农药或《江苏省绿色防控联合推荐产品目录》中的农药,具体使用方法参考农药使用说明书,并严格执行其对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6.3.4草害防治
6.3.4.1农业防治措施
小麦出苗后,在二叶一心至三叶时,及时进行人工除草。春季在土壤化冻2 cm时及时划锄松土,防治田间杂草。
6.3.4.2化学防治措施
农药名称 | 剂型 规格 | 目的 | 使用 方法 | 用量 (或浓度) | 全年使用次数 | 末次使 用时间 |
氯氟吡氧乙酸 | 20%乳油 | 除草 | 喷雾 | 50ml/亩 | 1次 | 3月上旬 |
二甲四氯 | 56%可溶粉剂 | 除草 | 喷雾 | 50克/亩 | 1次 | 3月上旬 |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喷药时一定要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杂草具体化学防治方案参下表。
当上述农药防治效果不佳时,可采用NY/T 393中其他可以使用的农药或《江苏省绿色防控联合推荐产品目录》中的农药,具体使用方法参考农药使用说明书,并严格执行其对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6.4其他管理措施
6.4.1冬前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雨后或灌水后的地块,及时划锄,破除板结,划锄时要防止拉伤根系。对群体偏大、生长过旺的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断根或镇压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
6.4.2返青期管理
返青期的肥水管理要看苗分类管理,对于群体大,叶色浓绿,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应采取深耘断根,在拔节中后期进行肥水管理,控旺防倒。对于群体小,叶色较淡的麦田,应在起身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促弱转壮,以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7采收
在蜡熟末期适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收获的小麦籽粒应做到单收、单晒,选择无污染的晒场晾晒、清除杂质。当水分含量降到12%以下时,粮温上升到45℃-48℃时起堆,趁热入仓。
8生产废弃物的处理
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种衣剂以及包衣种子的包装物不得重复使用,使用后应深埋或集中处理,且不能引起环境污染。秸秆要求粉碎还田,将小麦秸秆切碎均匀抛撒到田间,秸秆切碎后的长度8 cm -10 cm,漏切率小于2%。
9贮藏
9.1库房质量
库房符合NY/T 1056要求,到达屋面不漏雨,地面不返潮,墙体无裂缝,门窗能密闭,具有坚固、防潮、隔热、通风和密闭等性能。
9.2防虫措施
在粮堆和表面每1000kg粮食使用1kg-2kg辣蓼碎段防虫。
9.3防鼠措施
粮库外围靠墙设置一定数量的鼠饵盒,内放做成蜡块的诱饵,药物成分为法律法规允许使用于食品工厂灭鼠的药物。粮库出入口和窗户设置挡鼠板或挡鼠网。粮库内每隔15 m靠墙设置一个鼠笼,鼠笼中的诱饵不得使用易变质食物,要求使用无污染的鼠饵球。根据需要可增设黏鼠板。
9.4防潮措施
热入仓密闭保管小麦使用的仓房、器材、工具和压盖物均须事先彻底消毒,充分干燥,做到粮热、仓热、工具和器材热,防止结露现象的发生。聚热缺氧杀虫过程结束后,将小麦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充分散热祛湿,经常翻动粮面或开沟,防止后熟期间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层和上层“结顶”现象。
10包装与运输
所用包装材料或容器应采用单一材质的材料,方便回收或可生物降解的材料,符合NY/T 658的规定。在运输过程中禁止与其他有毒有害、易污染环境等物质一起运输,以防污染。
11区别管理
为防治被非绿色食品交叉污染,应将绿色食品与非绿色食品区别管理。生产过程中绿色食品与非绿色食品地块之间设立有效的隔离带,并充分考虑水流方向,风向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在收获、交售、预处理前应将工具清理干净,不在同一时间段内与非绿色食品进行交叉收割、交售和预处理操作;在仓储环境应与非绿色食品分类存放,做好标识;运输过程中使用专用的运输工具,必须使用非专用工具时要充分消毒,消毒剂必须符合NY/T 393-2013规定;设计专用的包装标识标签,与非绿色食品区分开。
12建立生产档案
建立小麦生产档案。应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肥水管理、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情况并保存记录五年以上。
附件4:
绿色优质农产品专项培训制度
1、建立培训基地。在镇、基地建设办公室、种植户中建立三级培训基地,分别培训基地责任人、技术人员和基地农户。
2、定期培训。充分利用冬闲季节,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培训。其次在小麦的不同生产阶段、生长环节和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至少举行培训班1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冬季培训时间为当年的1月和上年的12月份,夏季培训时间为每年5—9月份。
3、培训对象。聘请省内小麦技术专家培训基地责任人、技术人员。再由基地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种植户。
4、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绿色食品小麦标准技术规程、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包装技术、贮藏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及田间生产管理记录、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内容。
5、培训要求。培训期间基地责任人、具体工作人员和基地农户必须准时参加,做好记录、认真听讲、掌握内容。并在每年的冬季集中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后发给“技术培训资格证书”。
6、建立培训档案。培训档案(包括记录、讲义、照片、考试成绩等)完整清晰,体现培训日期、培训对象和培训培训内容。
7、积极开展示范片和示范户建设工作,每个基地单元至少应建设1个示范片、2个示范户。
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责任部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负责人姓名:杨海东
负责人职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联系电话:0515-82682063
附件5:
生产档案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是国家大力推广实施的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策略,生产档案是可追溯的重要载体,二者相辅相成,是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监管的重要手段。为促进我镇江苏省绿色优质(小麦)基地安全规范生产,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化,特制定生产档案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种植基地基本情况的记录:田间档案须记录种植基地的名称、负责人、种植面积、种植区编号、种植情况。
2、田间用药情况的记录:记录田间生长期间分次发生的病、虫、草害名称,防治药剂名称、剂型、用药数量、用药方法和时间以及农药的进货渠道等。
3、田间用肥情况的记录:记录田间生长期间分次所用肥料的名称、用肥数量、用肥方法和用肥时间,以及肥料进货渠道等,并记录此次作业活动的实施人和责任人。
4、采收情况的记录:记录产品分期分批采收时间、采收数量的情况。
5、田间档案必须记录完整、真实、正确、清晰。
6、田间档案有专人负责记录管理。
7、加强对田间档案记录检查、监督及不定期进行抽查
8、制定统一的生产记录样本,下发到农户,指导农户填写。
附件6:
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投入品管理是决定创建江苏省绿色优质(小麦)基地成败的关键环节,优化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也是“绿色兴农”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特制定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并成立管理职责部门、建立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严格执行绿色食品NY/T 393农药使用准则和NY/T 394肥料使用准则,基地办公室要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目录,以及使用数量。
2.基地负责人、质量监督人员、综合管理人员,要建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资料的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基地的农药必须是绿色食品NY/T 393农药使用准则农药和《江苏省绿色防控联合推荐产品目录》中允许使用的农药。农家肥必须充分腐熟无害化。
3.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在办公室至少建立一个投入品专供点,为种植户提供质量符合国家准要求的肥料和农药。
4.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在生长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5.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基地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督检查小组对基地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农资市场)每年必须进行至少5次监督检查和抽查,保证基地使用符合国标及地方标准的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6.基地办公室、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要经常检查农户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杜绝使用各种禁用农药和肥料。
7.使用后的肥料和农药包装袋、瓶、箱应集中回收,统一处理,防止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责任部门及负责人相关信息
责任部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负责人姓名:杨海东
负责人职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联系电话:0515-82682063
附1:投入品管理体系
附2:NY/T 393-201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
附3:NY/T 394-2013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附4:《江苏省绿色防控联合推荐产品目录》
附1:投入品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