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研成果加速落地生“金”→

发布日期:2025-03-31 15:17 来源:亭湖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跑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融合“接力赛”

我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搭建优质平台、强化龙头引领

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双向奔赴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做好精准对接,拓宽应用路径

连日来,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在盐城环保科技城、区科技局等方面的引导支持下,积极谋划“重点流域典型工业源新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申报2025年度相关科技进步奖事宜。 

南大华兴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污染控制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先后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1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与此同时,加强特种树脂吸附及资源化利用等专有技术的成果转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装备中试和生产基地,多次承担国家水专项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二次开发和应用推广任务,成为我区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出去”、在广阔市场落地生根的一张“名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大华兴还在行业内首创微气泡增效高级氧化技术以及功能微生物定向调控生物增强技术,较同类技术处理效能提升30%以上,成功攻克化工园区废水安全排放治理“卡脖子”技术,填补有毒有机废水深度处理及化工园区废水安全排放等方面的技术空白,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广。

江苏长青农化南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农药的行业重点企业。其采用南大华兴自主研制的装备,建成日处理规模2000吨示范工程,废水COD去除率达到50%以上,急性毒性削减率达9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园区接管标准和美国EPA工业废水毒性排放标准。

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中,我区充分发挥盐城环保科技城、区科技局等板块和条线引领作用,深入走访企业和研发机构,挖掘最新技术成果,编制园区环保技术成果推介手册,并依托省“技联在线”、园区“智汇盐环”等平台,以及专题技术交流对接会等活动,“线上+线下”开展成果发布和精准对接,引导企业和研发机构带着技术成果主动“走出去”。围绕绿色低碳发展主线,协助企业对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黑臭水体治理、重金属处理修复、储热供暖等水、气、土领域加强校企合作,为走向更广阔天地积蓄力量。

加速人才集聚,放大支撑效应

在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李兵时常在研发一线与科研团队交流,攻关CO减排技术。 

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与研发能力,参建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实现大气污染排放特征分析、烟气脱硫脱硝除汞、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及温室气体减排综合治理技术与产品装备的工业化应用,业务范围覆盖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作为科技研发带头人,李兵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岗位来到盐城环保科技城以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环保科研项目,发表20余篇SCI论文,获8项发明专利授权,深入多省市基层生态环境一线传授技术,帮助提升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完成化工、涂装、钢铁等领域数百家企业环保综合整治与管控方案评审制定。他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急需紧缺人才”等荣誉称号。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和引领。我区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盐城环保科技城先后集聚国内外院士21名、国家高端领军人才35名,拥有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建立的16家实体研发机构,建成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中,清华大学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校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环科城相关负责人说。 

我区节能环保产业强势崛起,以大气治理等为主攻方向,实施环保全产业链布局,担负起环境治理重任——烟气治理装备制造,占全国市场20%份额;水泥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占全国市场52%份额;玻璃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占全国市场70%份额……服务市场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集研发孵化、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展示交易、应用示范为一体的环保全产业链发展业态。

提升内生能力,促进融合发展

在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果转化员武红霞告诉记者,随着企业在科技研发力度上的持续加大,她和团队成员感到格外振奋,更觉得成果转化的责任重大。

武红霞全面参与并引以为豪的是长虹智能内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比如,成功攻克汽车涂装行业内“卡脖子”技术——Dip-Free360翻浸输送技术。该技术打破德国杜尔公司在全球高端涂装生产线相关技术上的垄断,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被Stellantis、北汽、江淮、零跑等国内外大型汽车制造商应用,年新增销售额5亿元。“该技术还获得授权意大利发明专利2件、中国发明专利3件,申请PCT2件,PCT在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家办理落地。”长虹智能董事长仇云杰表示。

提升企业内生创新能力,是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棋”,也是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核心动能”。为此,我区对新招引落地的科技型企业,同步开展科技创新布局,致力增强企业在研发与转化上的源动力。同时,大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运营质量、专业化水平,推行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科创载体运营绩效评价体系,落实载体认定、孵育奖补政策,建立健全科创企业梯次培育制度,加速发展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力,我区还鼓励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大力拓展业务范围和产品的技术内涵,从产业周期、市场周期、企业周期上全面布局。突出成果转化员、技术经理人、科技副总等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助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突破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方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