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亭湖乡村,处处涌动着活力与生机: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此起彼伏,田间果园中累累硕果压弯枝头,特色村落间游客欢声笑语不断……这幅“一村一品”的特色图景,正与产业兴旺的发展热潮交相辉映。近年来,我区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通过持续开展“一村一策、进位提质”专项行动,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多元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位于新兴镇陈台村的科姆迪特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农作物营养液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创新企业。这家由村党总支领办的制造企业,现已成为带动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的“强引擎”。“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能领四五千元工资。”陈台村二组村民周荣梅的言语中满是喜悦。
“我们整合11.2亩闲置土地,引入400万元社会资本,建成两幢标准化厂房。目前已有1条自动化生产线试生产,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直接带动30人就业。”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沈为国介绍说。
村企合作正成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几公里外的三灶村同样通过“村企结对”引进牙线棒包装项目,在村部设立工作室,采用“集中加工+分散组装”模式,让村民足不出户参与生产。目前已带动近20户村民增收致富。
在推进“一村一策、进位提质”行动过程中,我区持续深化“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创新模式,有效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配套制造、加工等特色经营项目,为村集体稳定增收提供坚实保障。
走进位于南洋镇月青村的果盛家庭农场,只见连片的桃树枝繁叶茂,套着防护套的冬桃挂满枝头,工人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成熟的果实。据农场销售经理刘丹介绍,农场共有200多亩,主要种植冬桃等水果。今年林果的生长质量非常好,总体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
近年来,该村积极做活土地文章,致力于发展林果产业,逐步形成以冬桃、草莓为主导,猕猴桃、桑葚等特色品种为辅的“一品主导、多品开花”产业化经营模式,助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4年,该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03万元。
“为促进产业发展,我们发动11家林果产业大户成立产业联盟,坚持信息、技术、渠道全面共享,并联合邮政、银宝等67家单位构建稳定销售网络,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房付君告诉记者,村里还成功培育出国家级生态农场及亭甜冬桃、亭悦水蜜桃等一批“亭”字号特色品牌。
黄尖镇指南村建成3000亩菊花种植基地,2025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盐东镇洋桥村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邹学校院士羊角椒产业研究院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羊角椒产业;南洋镇才堂村“丰溢大米”畅销长三角等地区,深受市场认可……全区各村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攀升。
“这里的乡野风光太美了!住特色民宿、逛生态农场、尝非遗美食,这趟短途游真是物超所值。”在黄尖镇兴农村的潮间带艺术村,游客张玉开心地分享着她的体验。
兴农村紧邻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通过打造潮间带艺术村和国际油画村两大特色板块,将村民庭院改造成莫奈、梵高等艺术主题民宿,并建设单向空间、自然艺术中心等特色区域,用艺术“点土成金”,成为热门的研学旅游目的地。
“我们充分发挥世遗生态优势,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发展,探索出‘生态+艺术+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兴农村党总支书记吴宏伟介绍说,随着旅游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显著提升,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我区立足各村实际,坚持“一村一策”精准施策,让特色产业在乡土落地生根,真正将发展红利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去年全区113个村(含涉农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2.46亿元,村村超50万元,交出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