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一心谋发展,全力为民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7亿元,可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20.08亿元,可比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41.28亿元,可比增长13.1%。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0.3:44.1:45.6调整为10.1:41.3:48.6,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3236元。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2.7%。八大类商品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类上涨3.2%,衣着类上涨6.0%,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7%,居住类上涨3.1%,烟酒类下降2.4%。
二、农林牧渔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45亿元,增长7.3%。其中:农业21.67亿元,林业1.14亿元,牧业20.52亿元,渔业7.3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80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47亿元,可比增长3.3%。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全区粮食总产达22.12万吨,增长1.7%,。棉花总产1.37万吨,增长0.7%。油料总产1.02万吨,增长15.9%。肉类总产量5.38万吨。
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8万亩,新建万亩示范园区1个、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完成规划提升。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7万亩。成立苏北第一家“家庭农场”。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5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5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3.48%和10.59%。国有工业下降4.22%;股份合作制工业增长21.44%;股份制工业增长11.4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131.57%;其他经济工业增长5.64%。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7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5%;其中利润4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9%。
全区规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69.27亿元,比上年增长7.4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37%。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分别比上年增长21.7%、15.14%和33.36%。
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总面积达13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1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7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4%。建筑业从业人数8.5万人,劳动生产率(产值)每人20.7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34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工业投资97.98亿元,同比增长15.7%;服务业投资122.16亿元,同比增长26.7%。
按照“招大引强,追高逐特”要求,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1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全年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4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1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53个。成功引进了菲达环保、福建龙净、北京万邦达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0.3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住宅投资46.4亿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5.7亿元,办公用房投资4.9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380.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60.4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125.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4.0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额79.1亿元,其中住宅42.1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分地域看,全区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20亿元,比上年增长5.5%。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9.23亿元,增长1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0.80亿元,增长9.2%;日用品类零售额2.35亿元,增长16.9%;化妆品类零售额1.94亿元,增长27.1%;金银珠宝类零售额4.62亿元,增长37.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1.03亿元,增长4.1%;汽车类零售额1.05亿元,增长15.1%。
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7475万美元,增长0.1%,其中出口总额25657万美元,下降3.1%。协议注册外资26592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3835万美元,下降25.3%。外商投资企业20个,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韩国大有汽配等重点外资项目加快建设。
六、财政
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60.33亿元,新口径财政总收入42.15亿元,增长0.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81亿元,增长7.9%,其中税收收入26.36亿元,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合计完成18.78亿元。其中,增值税2.44亿元,增长32.5%;营业税13.51亿元,企业所得税2.05亿元,个人所得税0.78亿元。
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72亿元,增长11.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8亿元,教育支出5.8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3.0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4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7亿元,农林水事务3.79亿元。
七、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建成亭湖大道跨沈海高速工程,东北环道路桥梁全线开工,亭湖新区、新洋经济区公交回车场投入使用。大洋湾公园、青年公园、东亭湖公园、物流主题公园建成开放,亭湖大道、希望大道、开放大道、机场路景观工程高标准实施。西北片区公建配套工程顺利推进,“四路一桥一管网两中心”启动建设。串场河景观带基本贯通,建军路地下商业街、五洲国际广场建成营业,同曦鸣城、万泰时代城等商业综合体快速推进,双元新村、八十间等地段旧城改造稳步启动,滨河人家、东河嘉园等保障房项目顺利实施。
全区74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完成布点。“三新”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覆盖率达90%。集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启动建设。城乡联网供水工程支管网全部建成。疏浚镇级以上河道53条。新建水利闸站55座。完成276个村庄整治任务。农村客运配套设施加快改造,城乡公交一体化快速实施。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9.66标台,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实现阶段性目标。263个老旧小区、10个城中村、74条河道、733条后街巷道整治出新,25个农贸市场、119座不达标公厕完成升级改造,95%的“六小行业”实现达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如期完成。建成5大公园、27个街头游园,建成区范围新增绿地面积535公顷,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2%,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生态区创建取得良好进展。高标准建成331省道、226省道、234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4条生态走廊,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1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建成省级以上生态镇(街道)8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率达96%,创成1个国家级、9个省级“绿色社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9%,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256天。
八、各项社会事业
全区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新引聘院士4名、高端人才5名、“双创”领军人才26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个。入选省“双创计划”项目8个、“博士集聚计划”项目8个、市第四批领军人才13名。全年专利申请数868件,专利授权数229个。
全区共有学校49所,专任教师3486人,招生1.12万人,在校生4.79万人,毕业生0.96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5所,专任教师1254人,在校生1.25万人,招生0.45万人,毕业生0.38万人;小学34所,专任教师2232人,在校生3.53万人,招生0.67万人,毕业生0.58万人。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
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36个,其中,医院28个,卫生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681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97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541人,注册护士2792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5050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800人,注册护士2100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69.85万人,户籍人口71.28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49.2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4:100。全年登记出生人口7979人,人口出生率为11.21‰;注销死亡人口2532人,死亡率为3.56‰,自然增长率为7.66‰。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14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14972元,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达标比例32.9%。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82.5%,农村家庭住房成套比例36.5%。恩格尔系数为33%。
全区新增就业2.75万人、城镇再就业0.8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6600人。新增私营企业4800家、个体工商户3.1万户。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6%,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9.97%,失业保险覆盖率96.5%,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85%。五大保险新增参保3.2万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6张。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城市社区小型托老所、农村老年关爱之家177个。
注:本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快报数,最终年报数据以《亭湖统计年鉴—2013》公布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