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亭湖,“小巨人”越来越多了!

发布日期:2025-05-12 09:57 来源:亭湖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紧扣新型工业化发展脉搏,我区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为引领,全方位引导和支持企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细分性高、创新力强、成长性好、含绿量足的专精特新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31家,专精特新企业方阵持续壮大。

创新引领 突破“卡脖子”技术

“我们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公司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8件,包括授权意大利发明专利2件,还有授权实用新型137件,PCT申请8件……”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仇云杰向记者介绍。

作为一家在汽车涂装领域深耕36年的行业领军企业,长虹智能始终手握科技创新发展密码,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研发,成功研发Dip&Free—360翻浸输送技术,打破德国在高端涂装生产线相关技术的垄断,填补国内在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此外,还研发出UV喷涂自动线、汽车漆面隧道式检测系统TVDM等前沿技术,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打破技术壁垒后,我们很快就在国内新上6条高端智能翻浸涂装生产线,并与中国商飞、中车株机以及北汽、江淮、小鹏等多家国内外龙头车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仇云杰说,今年一季度,长虹智能已中标合同金额超7亿元,全年全球订单预计20亿元左右,增幅50%以上。

长虹智能是我区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生动写照之一。同样,科维仪表自主研发的核级卡套接头实现核岛堆内构件卡套接头项目国产化,打破国外对此类产品的垄断;燎源变压器研发高安全性电力变压器,补齐国内电力变压器设备远程在线故障诊断和反应处理等方面的短板;南大华兴在行业内首创微气泡增效高级氧化技术,成功攻克化工园区废水安全排放治理难题......一项项前沿技术的突破,为亭湖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着眼于更好助力企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区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开展“拉网式”科学评估,研判技术需求点,组织企业积极参加省、市“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竞争择优项目建设,聚力攻克行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此外,我区还强化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专精特新贷”“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用“真金白银”为产业发展提供贴心支持。

精细管理 提升企业效能

走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高精机电装备有限公司装配车间,扑面而来的是“智能+制造”时代气息,每一条产线设备的整体数据、工单数据都在电子屏幕上一目了然。近年来,高精机电高度重视科技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新上智能检测、生产机器人等设备,加速打造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实现车间设备互联互通。

“我们在业内首个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平台与MES无缝衔接,产品生产、质量、库存和设备运行状态都可以做到实时精确有效的数据分析。”高精机电相关负责人说道,通过“智改数转”,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得到全方位提高。较以往,设备利用率提高30%、运营成本降低40%,产品质量追溯率达100%,经济效益提高30%。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积极推动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升级优化,加快推动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实现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方式转变。

与此同时,我区还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针对企业需求,开发集成一批面向典型场景和生产环节的工业软件,借助数据分析系统,精准掌握市场需求和生产状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宣传和解读国家和省市区‘智改数转’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通过一系列奖补政策,全面激发企业的信心和动力。”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加强协作 深化产学融合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日前公布的2024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名单显示,由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耦合高效碳捕集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获一等奖,标志着中创清源在工业烟气治理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成果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中创清源依托清华大学学术优势,在大气多污染物控制领域取得一系列科创成果,形成VOCs催化燃烧催化剂、中低温脱硝催化剂、大气环境污染解决方案、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CCUS)四大核心产品与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产学深度融合。

“我们将联合环科城10多家研发机构和‘双碳’服务业机构,组建行业同盟,深化‘环保+新能源’‘环保+数字化’融合创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路径。”中创清源总经理刘长东说道。

我区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产学供需对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低(零)碳等前沿新兴领域开展新场景攻关,推动一批产学融合成果落地。

深化产学融合,离不开高端人才和专业机构的支撑和引领。我区依托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和省“双创计划”等,将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需求纳入支持范围,推动企业引进更多具有引领性、原创性、突破性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英才名匠”等产业人才培训计划,对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开展轮训。同时,纵深推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大院大所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建成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吸引汇聚21名国内外院士、35名国家高端领军人才。

从“小而美”到“精而强”,亭湖“小巨人”正以核心技术突破增强竞争优势,用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形态,带动更多企业加速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书写亭湖经济转型升级新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