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春抚人间,万物复苏,暖阳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跳动的生灵、勤劳的身影,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水上春耕图”。
清晨的太阳还没升起,在南洋镇盐中村成勇家庭农场育苗基地内,技术人员已通过专业仪器检测育苗池理化指标,并详细记录水温、PH值、溶解氧等关键参数。“我们建立了从种源筛选到出苗检测的全流程品控体系,今年已培育2亿尾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在一旁的农场负责人手持检测报告向记者介绍说,这些具有抗病性强、成活率高等特性的优质虾苗,正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浙江、山东以及省内各地的养殖基地。
我区积极构建“科技+产业”双轮驱动的水产养殖发展模式,携手知名农业水产院校,在水产养殖一线,提供从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到虾苗选育等全程专业技术指导,促进育苗经营主体培育出适应本地水域环境、生长快、抗病力强的幼苗,推动全区水产培育水平持续提升。同时,积极为水产养殖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在水产养殖大户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通过简化审批、贴息补助等金融政策,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缓解养殖户的资金压力,提振养殖积极性,还带活乡村经济,积蓄乡村振兴新动能。
“专家团队定期驻场指导,帮我们优化分级养殖模式。”盐城鹤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公司新改造115个养殖大棚,通过实施精准投喂等现代技术,年产值超350万元。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投放约5.5万尾虾苗。
连日来,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镇养殖基地,实地走访40多户水产养殖大户,查看水产品生长情况,密切监测并预防水霉病和寄生虫,关注水产养殖中饲料投喂、水质稳定、病虫防治等环节,为养殖户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改进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燃眉之急。区、镇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还组织开展鲫鱼、鳊鱼养殖户上市报备业务培训,重点讲解水产品上市报备的具体流程、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进一步规范重点水产品上市报备流程,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常态化开展水产养殖培训和指导工作,积极引入更适合本土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让更多的水产养殖户能够掌握前沿养殖知识,提升养殖效益,鼓起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助力我区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区农技服务中心技术服务科科长表示。
在黄尖镇稻蛙共生示范基地,“新农人”吉云峰向记者展示其生态养殖创新实践:整齐的田间沟垄中,青蛙与水稻形成天然共生系统。“我们在黄尖镇黄尖社区承包108亩地开展生态养殖,青蛙每亩产量达到3000斤左右,稻谷亩产量也有1000斤左右,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年内还将建成500吨级冷链加工中心,开发即食蛙肉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吉云峰介绍说,蛙类捕食害虫减少农药使用,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实现稻谷品质与养殖效益双提升。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强化和行业重点科研院所间合作,引入智能化养殖技术,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养殖效率和水产品质量。同时,挖掘地方特色水产品,打造亭湖特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兼顾生态效应,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严格管控养殖废水排放,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