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亭湖,青春与创业的故事在不断讲述。我区以精准的政策、贴心的服务,为青年创客铺平逐梦之路,而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则用奋斗与汗水,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光芒,共同奏响“青春逐梦、创业兴城”的动人乐章。
政策筑巢让梦想“落地生根”
“多亏社区网格员推送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95后”创客丁帅勇表示,他的松润科技项目通过“政策找人”机制获得了30万元贷款。创业初期,由于项目研发和设备采购需要集中投入,公司一度面临资金瓶颈。区人社部门得知后主动上门服务,不仅细致讲解了富民创业贷款政策,还协助他梳理申请材料、跟进审批进度,最终成功获批贷款,及时填补了资金缺口。“如果没有这笔贷款,我可能还在犹豫,是政策给了我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丁帅勇感慨道。
我区瞄准青年创业者的“急难愁盼”,以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创业梦想在家乡稳稳扎根。推出富民创业贷款网上办理平台,全面取消纸质申请表,创业者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贷款申请。网上申请后,人社部门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人员身份审核工作,经办银行3个工作日内联系申请人,提供必要材料后,5个工作日可完成放款手续,全程实行不见面审批。2023年至今,全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超1550万元。
同样受益于优越政策的,还有来自黄尖镇的阮先生。这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与朋友合伙投入100万元开设文浩鞋帽店。不同于丁先生的资金难题,他初期更困惑于创业流程与资源对接: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流程不熟悉,想拓展电商渠道也缺乏方向。“亭湖的政策让我们敢想敢干!”他坦言,从创业补贴的申请咨询,到工商手续的办理指导,再到电商资源的初步对接,区、镇相关部门全程跟进,政策红利一路护航。如今,团队月营收稳定在5至8万元,电商事业逐渐步入正轨。
不止于资金支持,我区更以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不管是市级“黄海明珠人才计划”,还是我区的“青年和人才发展型城市20条”,都在为创业者提供生活补助、购租房补贴,以及支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重福利。
我区还创新构建“大数据筛查+靶向推送”模式,通过89场云宣讲、58场线下活动,覆盖4万人次,确保富民创业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2023年至今,已有20家企业、1400多人通过重点群体就业税收审核。
服务护航为成长“添薪续力”
山红果咖啡(盐城)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女士,是苏州大学英语口译硕士研究生,曾在苏州工作十年并服务过多家知名企业。因参与云南咖啡交易中心项目,她与咖啡结缘,最终选择返乡,创办我区首家咖啡烘焙工厂。自筹划创业以来,从厂房寻租到人事招聘,她和团队持续获得各方支持。针对团队成员大多是外地人及外籍顾问的情况,相关部门主动帮助协调住宿与生活配套。企业采购进口咖啡生豆时,盐城环保科技城及区相关部门提供通关政策指导,并协助宣传推广。如今,企业月销量已突破2000单,杨女士也获得市“黄海明珠三星级人才”身份享受相应优待。“家乡无微不至的支持,是我们前行的重要动力。”杨女士表示。
我区的创业服务,不止于“扶上马”,更注重“送一程”,以专业指导与资源链接,照亮青年创业者的进阶之路。目前全区已建成17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省级1家、市级9家,形成“梯次培育、全域覆盖”的孵化网络。
江苏大地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经理,留学归来参与家中企业经营时,在农业知识、技术认知、市场对接上倍感迷茫,不知如何快速步入正轨。团区委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主动联系,邀请他加入青商团队,让他得以结识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农业领域的实操经验、对接行业资源。
朱经理回忆,在公司开拓粮油市场的初期,东亭湖街道全程给予支持。工作人员上门解读农产品推广相关政策,帮企业梳理市场准入流程,还结合辖区资源,为企业推荐社区团购平台、商超采购渠道,搭建初步的销售对接桥梁。更在“建军路上的摇滚・强音擂台赛”活动中,帮助协调宣传位、搭建展示平台,让市民现场了解产品,为打开本地市场助力。这些“想在前头”的贴心服务,赋予朱冠宇与企业稳步前行的强大信心。
我区通过“创梦护航创享亭湖”创业导师基层行、企业开办“全程帮办”等服务,为创业者搭建资源对接的桥梁,让“独行”变成“同行”。通过整合资源提供“陪跑式”创业服务,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不仅使其能吸纳更多本地劳动力,更鼓励从业者变身创业者,形成“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近三年,全区已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669人,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989人,带动就业超5000人。
奋斗追梦为成长“增光添彩”
“盐韵小咖”主理人蒋先生创业之路,浸润着主动探索的奋斗底色。为打造差异化品牌,他在创业初期便潜心钻研本地文化,尝试将海盐、互花米草提取液等地域元素融入咖啡中。在前不久我区举办的青年创业大赛中,他带着“咖啡+本地文化IP”的文创项目参赛,凭借独特创意与扎实产品,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赛后,他采纳导师建议优化品牌规划,并计划在建军路开设分店。“从配方研发到参赛,每一步都是自己摸索,但这份坚持很值得。”蒋先生说,目前建军路商业街已帮助协调新店场地,对接入驻手续。有贴心服务的加持,奋斗也更有方向。
在我区,一批批青年创客正以不懈努力,在各自领域书写青春的注脚。我区以“赛事孵化+基地支撑”激活创新活力,成功打造建军路创业大赛等优质平台,培育出“创响江苏”省级标兵等一批优秀创业人才。针对咖啡、茶饮等新兴领域,专门开设创业培训课程,提供从研发到营销的全链条指导,目前全区已落地50余家特色饮品项目,青年创业占比超70%。同时,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行业标准制定等举措,让众多创业者都能找到成长舞台,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持续升温。
35岁的吉云峰,则凭借“跨界突围”的韧劲,从都市白领转型为“新农人”。之前,他在苏州某集团担任区域总经理,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并一直谋划创业事宜。2015年,他回到黄尖镇创办蛙老大家庭农场,开启稻蛙生态立体种养实践。面对技术瓶颈、水源短缺等难题,他没有退缩。凭着“逢山开路”的坚持,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将亩产从几百斤提升至3000斤左右,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如今,企业已成为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带动20余人就业,并通过技术分享拓宽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路,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从政策托底到服务护航,从个人奋斗到带动共富,我区正以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业梦想在这里得以实现。这座城市与青春的双向奔赴,不仅书写着一个个精彩的创业故事,更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