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慧心坊工作室内,绣娘们飞针走线,将五彩毛线织成精美的艺术品;在五星村的饽饽旺面点坊里,宝妈们揉捏搓剪,把普通面团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馍。这些场景正是我区妇联组织积极引领广大妇女,将特色文化资源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以巾帼力量助力技艺传承、推动产业富民的生动写照。
技艺赋能:从指尖绝活到增收活水
“手工艺品讲究的是细心,不仅要心灵手巧,更要用心去领悟。”在大洋湾旅游生态景区慧心坊工作室,非遗传承人王文华正手把手教授学员串珠技艺。
作为明朝宫廷珠钗匠人的第八代传人,王文华将在南京习得的编织技艺带回家乡,用通透的水晶珠替代普通塑料珠,让传统珠串身价倍增。在她的指导下,新兴镇镇西村村民董安秀从家庭困境中走出,通过手工编织年收入达4万元,更无偿教会30多名留守妇女技艺,成为远近闻名的“亭巧嫂”。
同样的蜕变发生在花馍培训课堂上。“第一次尝试做这种花馍,既学到了面食的制作手艺,又学到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家住五星街道的宝妈梁敏捷欣喜地展示着手中栩栩如生的康乃馨花馍说。
从元宝奶香花馍到玉兔牡丹造型,再到最新大热的“苏超足球”IP......非遗传承人孟涛和陈亚星将和面、塑形、蒸制等技法倾囊相授,宝妈们在温馨互动中掌握了非遗技艺,还多了一份收益。
近年来,区妇联精准把握不同女性群体需求,构建起多元化非遗培训体系。聚焦农村留守妇女,慧心坊开设毛线钩织、老虎鞋等传统手工艺培训;面向宝妈群体,则推出灵活便捷的花馍技艺课程。这种“按需施教”的模式,让非遗技艺真正走进妇女生活,成为增收致富的“香饽饽”。今年以来,已开展宝妈就业培训6场次,帮助近350名妇女提升技能。
体系支撑:三阶孵化的产业密码
区妇联创新构建“三阶赋能”培训体系,让零散的手工劳动升级为系统化的产业运作。
在培训环节,“集中授课+师带徒”的模式确保技艺传承不走样。慧心坊邀请周静、廖秀銮等非遗传承人定期开课,采用“1名编织骨干带10至20名妇女”的雁阵模式,累计培训妇女2000多人次。花馍培训实施独创“家庭实操作业”机制,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特别是生育再就业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专项就业创业培训、“宝妈赋能”计划,让技能在生活中自然内化。
生产环节,推行“统一管理+分散制作”的柔性模式,依托镇村妇联组织,每个点培养两三个手工制作带头人,实现“统一学习、统一收集、统一结算”,帮助从事来料加工的妇女每年增加约1.5万元的收入,中等技能的技师收入更为可观。
销售环节,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文旅融合”的多元渠道。慧心坊在抖音、快手、鹤鸣亭等平台推广作品,自主设计的“立铠牛”“鹿威武”等IP产品远销海外,单笔订单超13万元,进入大洋湾景区、竹林大饭店、市博物馆、海盐博物馆等景区,并在对口帮扶的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设有专门展区;花馍项目在今年的盐城市巾帼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入驻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文旅区现场、鱼市口大集、市博物馆等处,并计划依托电商平台搭建“爱心义卖”专区。借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溢出效应,非遗手工艺品成为亭湖的靓丽名片,实现“文旅搭台、非遗唱戏、妇女增收”的多重效益。
生态共融:从文化传承到乡村振兴
“小小手工活,带动大产业。”区妇联通过构建“妇联+女性社会组织+女性经纪人+妇女”的联动机制,推动非遗产业形成从技艺培训到产品销售的完整生态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黄尖镇兴农工坊内,依托党建带妇建模式,吸纳剪纸艺术、书法国画等非遗传承人及“巾帼巧手”30余名,由村民袁正干免费提供场地搭建创作平台,非遗带头人彭立珍以黄尖牡丹、丹顶鹤、湿地鸟类等本土元素为核心,将非遗技艺融入书签、扇面、家居钩织品等文创产品,覆盖生活多场景需求,走出一条“文化铸魂、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路径。同时,积极推动“手工作品、网络直播+景点销售、工匠培养”全链条模式的实施,借助国际油画村文旅区位优势,通过直播带货、景区展销拓宽销路,让非遗作品转化为增收载体,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
非遗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带来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慧心坊开发400多种手工编织产品,花馍培训让传统面点技艺焕发新生,“00后”女大学生成为非遗带头人,以个人的坚守带动一方女性的成长,以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破局重生,增强妇女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区妇联将非遗技艺传承与孤独症儿童家庭喘息服务项目相融合,让“星孩”的家长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共同学习非遗技艺,并以花馍制作为心灵疗愈载体,让自闭症儿童和母亲双向互动,实现“技能+心理”双重赋能。另外,还通过技艺交流增进邻里交往,促进家庭稳定与社区和谐。
从串珠的晶莹到花馍的馨香,从剪纸的灵巧到绢花的生动,我区广大妇女正用巧手编织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美好画卷。展望未来,随着直播、家政等多元化培训的持续赋能,以及“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服务模式的深入推进,这座坚实的巾帼阵地,必将助力更多女性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