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生死一线。医学研究表明,当心脏骤停发生后,抢救的“黄金时间窗”仅为4分钟,每延迟除颤一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将下降7%至11%。这道关乎生命的“算术题”,不仅考验着急救者的反应速度,更考量着一座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与民生温度。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充分发挥公共区域阵地优势,加大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投入力度。同时,高水平构建“AED+CPR(心肺复苏术)”培训体系,持续开展急救技能和卫生知识的科普工作,“硬件+软件”双管齐下,进一步织密“黄金四分钟”生命安全网,守牢人民群众生命防线。
走进区文化艺术中心一楼,红橙交织的立式设备格外显眼,这正是新部署的AED。厂家工程师细致检查设备内部器材,调试运行状况,确保每一项功能都符合标准。据了解,该设备调试完成后,将实时联通市120急救信息平台,通过后台监测,实现设备状态、位置信息精准同步,为突发情况下的及时救援筑牢技术支撑。“身边多了台AED,就像多了一道‘生命防线’,我们的心里踏实多了!”市民刘女士说。
我区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聚焦商场、体育馆、旅游景点,街道、镇、村、社区及辖区卫生院等公共区域,不断推进AED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全域覆盖,为心脏骤停的紧急施救提供“硬支撑”。同时,坚持“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日常检查与维护管理制度,在AED设备上设置服务卡,明确相关负责人、值班人员职责,严格实行相应台账管理。截至目前,全区已配置685台AED设备。
“在市级配置计划出台之前,我区已落实在公共区域内设立58台AED。接到市级部署安排后,我们迅速调研走访,征集群众意见、建议,科学规划设计配置单位、公共区域设备配比,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布置。”区卫健委副主任李勇表示。
除了“硬支撑”,我区还积极搭建“AED+CPR”专业培训体系建设,由区红十字会组织实施,邀请行业专家到场,以配置部门、村(社区)为单位,集中开展“理论+实操”相结合的专业培训,深入推动急救技能普及推广,提升社会各界在应急状况下的救治能力。
近日,区红十字会组织区公安分局、卫健委等单位共300多人,共同参加新布点单位的专场培训活动。“当遇到紧急情况心脏骤停时,AED配合CPR能将患者生存率大大提升。”应急救护培训师金燕采取“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系统讲解和演示CPR救护步骤及AED操作使用方法。在实践操作环节,老师细心指导每一位学员,及时指出不规范之处,示范标准动作。
此外,我区还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面向普通市民开设“微课堂”,通过模拟机演练,普及“开机—贴电极片—听语音指令”简易操作步骤,消除公众对急救设备的陌生感与畏惧心理。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让更多市民掌握AED使用方法与CPR流程,将“黄金4分钟”急救网从“设备覆盖”推向“技能覆盖”,让“救命设备”真正救得了命。
在全区已有超千人获得“AED+CPR”培训电子合格证书的基础上,我区今年计划累计举办20场应急救护技能及AED使用培训。截至目前,已完成12场培训,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标准化考核,预计全年获证总人数将达2500人。
下一步,我区将以AED全面布点覆盖为契机,不断健全“AED+CPR”培训体系,组织更多急救培训专家、志愿者走进社区、校园、企业,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持续提升全民急救技能水平,确保设备“可用、敢用、会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