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有上门护理,社区里能吃饭能娱乐,现在我们老年人日子过得比蜜甜!”大洋街道育才社区78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刚在社区幸福食堂吃完热乎饭,又熟练预约了上门助浴服务。
锚定“让亭湖成为银龄康养首选地”的总定位,我区持续深化“颐养在亭湖”行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事业、产业、公益“三态融合”,线下、线上、人工“三线并行”,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有品质、有温度的颐养生活。
居家为基:精准赋能守护“床边”幸福
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我区始终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持续优化“十助五十项”居家上门服务清单,印发《亭湖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和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累计建成家庭照护床位300张,为居家高龄、失能失智、残疾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康复护理、陪诊转介等全方位服务,基本覆盖生活照料各方面,供老年人灵活选择。
家住五星街道万户新村社区84岁的陈大爷是该服务的受益者之一。他因突发脑梗后失能,吃饭、洗澡及康复等日常需求都有较大困难。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被纳入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对象。
“爷爷,您想留短点还是稍微修修?”助老员吕海华半蹲在椅子旁,凑近听力不便的陈大爷耳边询问,剪刀起落间,他们唠起了家常。“我每周到这里服务三次,为老人提供家庭清洁、日常擦洗、理发、协助进食等基础照料之外,更会关注到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吕先生表示。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我区采用“技能考核+服务认证”方式,着力培育“五心”助老员队伍,推动服务团队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当前,全区390余名助老员全部持证上岗,穿梭在城乡街巷,成为老年人身边的“贴心人”,用专业服务守护“居家幸福”。
“我们依托智慧养老监管服务平台,对助老服务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实时上传服务前、后对比照,还通过视频、电话、入户回访等方式,精准护航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质效。”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地上铺了防滑垫,角落装了结实的扶手,使用起来很安心!”家住东亭湖街道民航新村的蔡奶奶,指着自家焕然一新的卫生间说道。
蔡奶奶已80多岁,她的家人在“亭颐养”数字养老服务超市上了解到适老化改造政策后,便和她一起反复比较并选择乐伽养老帮助其改造。企业接单后,立即安排专业人员上门评估,根据老人需求设计改造方案。改造过程中,全程提供阳光透明费用清单,政府补贴部分直接在总价中抵扣,政策红利看得见、真金白银摸得着。
近年来,我区纵深推进居家适老化“焕新”项目建设,借助“亭颐养”数字养老服务超市,上线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生活照料等多领域适老产品,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购置并享受优惠政策,让“苏适养老”的温暖惠及更多老年家庭,托举起他们“稳稳的幸福”。
社区为托:织密网络打造“身边”便捷
中午,五星街道五星村幸福食堂热闹又温馨,老人们有序就座,和朋友们边吃边聊,其乐融融。食堂菜品丰富多样,荤素搭配,充分考虑老年人口味和健康需求。据了解,五星村还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发放2000元就餐补助,用心守护“夕阳红”“舌尖上的温暖”。
“走路5分钟就能到,点了4个菜才10元,这里的饭菜炖得很软乎,非常适合我。”五星村村民王奶奶常来光顾,对食堂赞不绝口。
这一便捷服务得益于“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打造。我区以社区(村)为枢纽,统筹推进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老年人在“身边”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目前,全区已建成常态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78个,其中包含8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3个老年助餐点、10个“嵌入式”小微机构,城市社区(村)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农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除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同样重要。新兴镇镇西社区举办的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活动上,社区志愿者化身“贴心讲师”,采用“大屏演示+一对一指导”模式,用方言通俗易懂地讲解添加联系人、视频通话、听有声小说等操作。
老人们听得专注,不时提出疑问,志愿者们耐心解答,现场氛围热烈又温馨。“以前想孩子只能打电话听听声音,现在居然能看到他们,真是太高兴了!”活动间隙,刚学会视频通话的王志军老人迫不及待地与孙子连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聚焦60岁以上空巢、独居且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与社会组织、志愿队伍合作,定期开展健康筛查、健康教育、康复理疗、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助老服务。”镇西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丰富的活动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
志愿服务为社区养老注入温暖力量。我区连续三年开展公益创投,培育63家为老服务社会组织、300多支志愿服务队,“共享助老行”“银龄互助”“志愿共享”等项目遍地开花,今年已累计开展助老活动近百场次。
机构为托:专业兜底筑牢“周边”保障
在悦达仁逸康养中心,专业社工带领老年人做游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谈及在康养中心的生活,今年84岁的省劳动模范杨扣凤告诉记者,在这里的生活比自己独自在家更为舒心惬意。
作为“长三角旅居养老地”“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该中心以“医养融合”为核心,创新打造“悦享福”认知照护体系,提供中医调理、康复理疗等个性化服务,并引入智慧康养系统,实现24小时智能响应,对失能失智长者进行精心照护,推动服务从“养老”向“享老”升级。
“从适老化居住空间到个性化营养膳食,再到丰富的文娱活动,我们致力于让每位长者都能安心养老,更能享受生活乐趣。”该中心总经理周经理表示,未来将不断探索和实践高品质康养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不负每一份托付。
近年来,我区将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聚焦专业化、品质化,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为老年人提供兜底保障和高品质康养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9家医养一体机构,均实现医养一体、康养一体,护理床位占比达80%,入住率达49%,可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长期托养和康复护理所需。
在盐海医院医养结合部康复区,护理员卞女士贴心地为周安淑老人泡脚,水盆里加入了中药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草的味道。泡脚过程中,卞女士还时刻观察老人反应,用细致举动与温柔关怀,让老人倍感安心。
“我们将康复医疗服务无缝对接到老人们的养老服务中,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康复治疗手段。”盐海医院护理院副主任王主任说道,护理院的特色是康复护理,许多失能或者半失能的老人都会选择来这里养老理疗。针对不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护理院会制定出不同的训练计划,真正做到“一人一策”。
此外,针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区创新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模式。按照“区建区管、市场运营”模式,改造提升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南洋、新兴等乡镇卫生院建设医养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护理院,鼓励有条件的村(居)卫生室设置老年康复功能室……一系列举措让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也能就近享受到专业医疗康养服务。
“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做到哪里。”如今,“颐养在亭湖”品牌已经成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靓丽新名片,一幅“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的民生画卷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