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盐城亭湖:医共体,让群众“近”享优质服务

发布日期:2024-05-24 09:52 来源:亭湖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盐城市亭湖区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擦亮“健康在亭湖”品牌,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持续增进民生健康福祉,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体系共建 实现远程诊断

“叮铃铃……”区人民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影像科医师郑理快速提起电话。

“你好,这里是便仓镇中心卫生院,刚刚有一个急诊影像图已上传到系统内,麻烦尽快读片出具影像诊断报告。”“好的,已经接收,正在处理。”在“哒哒哒”的键盘敲击声中,一系列远程操作的诊断报告便回传至便仓镇中心卫生院……

“远程影像诊断健全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强化了基层技术装备的使用率,大大方便基层群众就近就医。”郑理说,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数据可通过卫宁HIS系统实现实时传输,由区人民医院统一读片并出具报告,每天约2—3名医生负责远程会诊,阅片量超200个左右,目前已累计服务近9万人次。

远程影像会诊模式正是亭湖区医疗资源下沉,建设落实医共体的具体体现。为了能给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亭湖进一步整合区域医疗资源,组建“亭湖区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以区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全区15家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覆盖全部村卫生室及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再以影像诊断、智慧急救、远程会诊等“十大中心”为基础,完善覆盖全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健康服务数字化“十张网”,实现区域内“管理一盘棋、质控一把尺、调度一张图”。

资源共享 畅通双向转诊

5月20日清晨,在东亭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动康复区,不少术后患者正在进行康复运动训练。68岁的陈红民在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辅助下,身体机能逐步恢复。

2个月前,陈红民突然出现右上肢剧烈疼痛、无法动弹,在东亭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检查中发现右上肢动脉栓塞,中心医院立刻为她开通绿色通道,到达区人民医院后第一时间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陈红民又转诊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如果没有双向转诊,不知道又要多跑多少弯路,母亲的病也不一定能得到及时救治。双向转诊真是太方便我们老百姓了。”家属许玉琴说。

“基于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双向转诊’的患者转至我中心做康复治疗,仍可以得到上级医院的指导。”东亭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亚说,在大医院做手术、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做康复,受到不少市民的点赞。

畅通“双向转诊”正是医共体的重点内容,成员单位转运特殊病人到区人民医院,可开设“绿色通道”,让患者免去排队、挂号、预约、重复看诊、住院登记等流程,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就医效率和救治成功率;在区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经过治疗,病情相对稳定需要康复治疗的可转至成员单位,缓解区人民医院床位紧张状况,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最大效能。

专家下沉 看病更有“医”靠

5月15日清晨,在新兴镇中心卫生院的门诊诊室内,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高静正在给当地居民进行诊疗。

“现在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提高了,看病、复诊都能在家门口解决,确实方便。”家住新兴镇同心村的刘德贵说,此前,患急性肠胃炎的他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卫生院就医,当得知接诊的是区人民医院下派的主治医师时,他感到既意外又安心。在卫生院得到了良好的诊疗和精心的照料,复诊结果一切良好。

“下沉到镇卫生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我们与基层医护人员建立密切联系,定期开展课程培训,分享医疗经验和技巧,协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受益于优质医疗服务。”看诊结束后,高静又带着年轻医生开始查房。

高静是定期到镇卫生院坐诊专家中的一员。在医共体的框架下,区人民医院选派了17名主治医师下沉到基层卫生院,全区15个卫生院(中心)实现了全覆盖,既带动镇医疗机构技术、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又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

医共体承载着群众的期待,它不是医疗卫生资源的简单整合,而是对现有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运行模式、就医流程等作出的有益实践。“未来,我们将充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通过多部门强化配合、优化举措,深入推进全区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郑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