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对于家住五星街道万户新村社区的谢梦雪来说,“一老一小”的幸福就是孩子能在家门口安心“入托”,父母能在社区里老有所乐。
作为一名新亭湖人,谢梦雪2019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我区工作,短短几年,亭湖这座充满温度的城市已然成为她的第二故乡。今年春节过后,产假结束的谢梦雪将6个月的薇薇宝宝送到辖区内的万户新村托育园,又从老家把父母接到身边。父母白天送完孩子回来,就可以去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参加活动,跟老伙伴们聊聊天,日子过得舒心且惬意。
一老一小,两头牵挂;养老托育,关乎民生。
近年来,我区围绕“高品质民生四件事”,聚焦“一老一小”等重大民生关切,在全国首创“托育幼教一体化”亭湖模式,探索以政府主导,企业、社区、家庭以及社会组织多元融合的“养老护小”新体系,深化“优学在亭湖”“颐养在亭湖”品牌建设,持续擦亮幸福养老新底色,谱写“抚幼护苗”新篇章。
完善政策体系,勾画整体推进新“蓝图”
红绿相间的塑胶运动场、蓝色地垫点缀的活动室、五颜六色的教学器材……8月15日,在刚刚完成装修布置的区托育综合服务指导中心里,触目可及的“童真”色彩让前来参观的家长们赞不绝口。
据了解,作为全市首家政府主办的区托育综合服务指导中心,区委区政府投入900万元,打造了这家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托育师资实训基地”“托育亲子体验中心”三合一的示范性、引领性、综合性托幼基地,该中心计划于今年秋季开学。
“每年能提供45个托位,满足从6个月到3周岁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区托育综合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说,“为了鼓励婴幼儿照护机构发展,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全区托幼一体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我们对婴幼儿照护行业更有信心。”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
“一老一小”事业发展得好不好,不仅事关当前、更事关长远。自2021年起,我区相继制定出台《“颐养在亭湖”三年行动计划》《全区3周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从区级层面描绘出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蓝图”。随着养老托育服务发展的标准规范、支持政策以及配套改革措施等日益完善,我区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不断增长。一项项暖心举措,一次次贴心服务,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朱美花奶奶是文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幸福食堂”里的老食客。在这里,她和老伴的一日三餐全部解决,更重要的是价格相当优惠。“像朱奶奶夫妻俩一天三顿的伙食费,政府每天要直补10元,我们会根据老人们的饮食习惯,每周制定营养食谱,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便利性、多样性、安全性的服务。”文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同时,新鲜的食材、丰富的菜品还吸引了许多年轻朋友的‘光顾’,附近的上班族也会常来我们这就餐。暑假期间,一些老人还会领着家中的晚辈一起来用餐。”
近年来,我区主动应对老年化趋势,定制“政策包”,优化养老事业发展环境,探索“政府出补贴、属地出阵地、企业出运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模式,区财政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装修补助。首家出台“长者幸福食堂”运营政策,按照每人次2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区财政每年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达5000余万元,有效推动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急难愁盼,全面推动普惠全覆盖
邵天一是盐城环保科技城立铠公司员工,每天早上骑电瓶车仅需5分钟,就把孩子送到一路之隔的立铠托育园,下午结束一天工作后,邵天一和工友们又把各自孩子从托育园里领回家。
2021年,立铠精密科技(盐城)有限公司落户我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立铠公司逐步发展为当地一家拥有万名员工的企业。职工子女中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问题不仅成为双职工们的“燃眉之急”,更有可能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立铠托育园等一批公办托育园应运而生。
近年来,我区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全生命周期需求,着力解决群众关切度最高、共享率最大、体验感最强的“急难愁盼”问题,普惠托育体系建设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全市唯一。2022年,全区共有开展托育服务的机构43家,托位数2152个,每千人托位数达3.2个,到今年年底,我区还将有7所小区配套托幼一体化公办幼儿园建成,5个公办幼儿园和10个民办幼儿园改造后具备增设托班条件,增设托位超过1000个。
作为主城区,我区和许多城市区有着相同的困扰——与相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市区相比,位于城郊的农村养老存在的困难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在家就能养老,是不少农村老人的期盼,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的设立,开启了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
炎炎夏日,南洋镇盐东居委会互助养老睦邻点里,吹着空调的老人们打牌下棋拉家常、听书看戏观电影,用老人们自己的话形容就是“和城里老头老太们的生活一个样!”
该睦邻点占地230平方米,利用村闲置房屋改造而成,设有运动健身、休闲棋牌、医疗养生、阅读、三餐供应等功能区,为老人们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重点关注困难、重残、高龄独居等人群,积极探索新型邻里关系,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精神需求。
“像南洋镇盐东居委会这样的互助养老睦邻点,我区今年已经建成6个,全部设置在养老设施较为薄弱的农村。今年以来,针对农村老年人分散、设施难覆盖等特点,我区创新形成了医养一体机构提供康复护理支撑、互助养老睦邻点提供专业服务支撑、关爱服务网络提供居家照料支撑的‘三点支撑’原居养老模式。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舒适养老生活,实现‘老有所养’向‘老有所享’的跨越。”区民政局局长介绍说。
汇聚各方力量,探索整体解决新方案
“无论是托育园还是养老服务机构,难点不在于建,而是在于运维。”区教育局局长举了一个例子:黄山路托育园是我区首批重点打造的3所公办示范普惠性托育园之一,靠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的保育费用,基本无法保障该园的日常运维。
运维费用从何而来?我区通过深入调研,着眼于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托幼一体化建设保障机制方案,从高制定生均公用经费、从低拟定分层收费标准、定期补助办公经费,切实减轻了托育建设费用负担。对于公办托育园和区级托幼一体化实训基地更是进行“桌面推演”,依托区卫健委审批备案托育机构系统,建设托育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强化考核管理,推动以幼养托,不断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与此同时,我区按照“建成一个运营一个,运营一个见效一个”的思路,建立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外引内育+合作共促+品牌联塑”协同发展机制,培育提质本土优质养老服务企业,先后引进南京杰豪、南京禾康、上海乐邦等外地知名养老服务企业5家,培育一路同行等本土专业团队3家,全区已经市场运营养老服务设施15个,推动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日前,一辆满载着45人的康养体验专线大巴稳稳地停在了悦达仁逸康养中心门口,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参观体验,让不少老人直呼意犹未尽。“设施新、配套全、品质高,一系列智能化的设计让住在这里的老人放心更安心。”来自泰州兴化市的老人更是希望能尽快办理入住。
总投资超1.2亿元的悦达仁逸康养中心,就是我区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变政府主办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招引的康养项目。该中心建筑面积约12500平方米、拥有266张床位,成为全市首家高品质“医养结合”机构,满足部分老龄人高品质“幸福享老”的需求。
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亭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