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亭颐养”数字养老服务超市首家线下助老驿站——燕舞助老驿站正式启动。该助老驿站的启动,也标志着我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截至去年底,我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5.98万人,占比达到23.66%;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龄人口比例达到13.76%。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美满生活,既是老年人的美好愿景,也是“生活在亭湖就是幸福”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精准满足老年人“普惠性”与“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全区养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课题,摆在了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维华和他的“揭榜挂帅”团队面前。
“从已有的统计数据看,我国有97%的老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而我区的比例更高,因此精准满足老年人居家或社区养老需求,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团队负责人杨维华表示,为弄清楚养老现状和存在问题,自揭榜以来,团队坚持调研先行,多方听取老年人和家属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会,与养老服务企业、专家商讨解决方案,探索实践出居家与社区、事业与产业、线上与线下、专业与志愿的“四元融合”城市原居颐养新模式。
“‘四元融合’城市原居颐养新模式是我区首创,也是我们揭榜攻坚取得的重要成果,这种模式实现了发展体系融合、运营方式融合、供需渠道融合、服务力量融合,可以精准满足老年人原居颐养的全维需求。”团队成员孙道春说,按照“四元融合”的思路,团队着力推进“亭颐养”数字养老服务超市建设,通过“线上超市+线下助老驿站”的方式,实现“线上快捷下单+线下享受服务”的双线联动。
“燕舞助老驿站的正式启动,既是我们推进线下助老驿站取得的成果,也是‘发令枪’。”杨维华介绍,团队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快推动线下助老驿站建设,为线上服务提供实体支撑。由区民政局主导统一开发线上平台,委托国有企业运营,整合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社区养老设施和养老机构监管平台、养老服务热线等功能,引入“淘宝式购物”“美团式服务”方式,提供产品发布与销售渠道,采取备案制方式,免费向所有养老服务提供者开放。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各类机构、各类组织,以及个体经营户入驻平台,上线为老服务产品。
“我们首批遴选出了20家网店,开发了150余款养老服务产品即将上线运营,可以有效打通需求与供给产业链条,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性、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预计到今年底全区将有30多家助老驿站投入运营。”孙道春说。
养老服务既是“夕阳工程”,又是“朝阳产业”,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事业,需要有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满足老年人颐养晚年需求。
“我们以‘颐养在亭湖’品牌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团队成员徐林法说,团队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需求和短板,并充分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为破解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常态化运营难的问题,团队聚力攻关,提出了事业与市场双线并行的运营模式,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部由专业养老团队承接运营,全部实现常态化、可持续运营,达到了每个中心日平均服务老年人达到80人以上、老年人满意度不低于80%的“双80”目标。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区先后新建并市场化运营7家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0个“长者幸福食堂”、6个老年人助浴点,“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10家、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6个、农村护理院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出台助餐、助浴政策;建成全省首个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管理信息系统,获评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基本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心系桑榆晚,情暖夕阳红。下一步,揭榜团队的目光将投射到如何满足农村老年人原居颐养需求上。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团队将加快打造医养一体机构提供康复护理支撑、互助睦邻点提供专业服务支撑、关爱服务网络提供居家照料支撑的“三点支撑”农村原居颐养模式和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五个一点”农村助餐模式,让农村老人可以享受到与城市老人同等便利的养老服务。
“服务提前一小步,幸福养老一大步。我们将坚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深厚的为民情怀,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加快推进全区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满足全区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减少老人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切实推动‘养老’变‘享老’,持续增强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杨维华和他的团队对打造“颐养在亭湖”品牌、高质量发展养老事业信心满怀。
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亭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