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亭湖”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 “十一五”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综合
全区国民经济保持高位增长。据初步核算,我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4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1.9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25亿元,增长20.0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88亿元,增长17.52%;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21:40.99:41.79,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2.7%比上年提高了2.0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97%,比上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7%,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均取得新的进展。
财政收入增幅、质量位居全市前列。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税收占财政总收入及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均列全市县(市、区)第一位;纳税超百万元企业90家,净增21家,摩比斯纳税2923万元,伯乐达、三菱、飞驰纳税均超1000万元。
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经省市评估,到2006年底,全区全面小康进程评价综合得分为82.33分,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82.33%,比2005年的78.02%提高了4.31个百分点。从构成全面小康指标评价体系的四个部分看,经济发展部分的达标程度为76.7%,比上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生活水平部分达标程度为80.2%,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社会发展部分达标程度为87.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生态环境部分达标程度86.6%,比上年提高0.82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优,整体竞争力不强,工业规模企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发展与主城区区位还不相适应,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二是统筹协调发展不够,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民实现持续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三是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有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四是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凸显,如期完成节能、降耗、减排指标和保护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增长较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25.9亿元、13.5亿元。新增高效种植面积2万亩、高效养殖场10个;新增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新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家,新增农民经纪人246人;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农产品5个,新注册农产品商标10个,新建立放心农家店32家。
新农村五件实事、农业新“六十”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全区集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12个试点村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实施农村道路项目51个,建设里程210公里;投入1200万元疏浚沟河1277条;筹资1000万元新建闸站、农桥142座。农村水利工作获市表彰一等奖。农业资源开发获省“创业杯”竞赛二等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补助贫困生359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8%、行政村覆盖率100%。在全市率先启动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工程。新建户用沼气池200多座。新增改水受益人口4000人,自来水覆盖率99.4%。
林牧渔业稳定发展。种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新培植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高效养殖户10个,水面养殖3.3万亩,水产养殖由单一型向附加值较高的观赏鱼养殖、垂钓休闲方向转变。
三、工业和建筑业
进一步确立强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努力克服制约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大工业经济的组织推进力度,全区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工业增加值、销售、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07亿元,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07亿元,增长25.8%,占计划100%;规模工业增加值22.6亿元,增长34.5%,占计划108.9%;完成技改投入25亿元,占计划100%,增长46.6%。
“两双”工程效应凸显。184家定报企业销售首超百亿元。新增定报企业50家,新增数列全市第二位。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15家,摩比斯实现销售25亿元。羽佳、科行、高精、吉地达、华泰、乔胜、众润、新海等企业在实施“两双”工程中取得较大突破。海螺水泥、新海机械、科发冶炼、丰华化工、博尔福机电等一大批机械、建材、冶金、化工企业相继崛起,销售收入纷纷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后起之秀。摩比斯、飞驰、威特、羽佳、新科达、奥鑫机电、成意车用材料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成为我区新的支柱产业。
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伯乐达节能环保型系列指示氖灯等5个项目通过省科技厅认定,冶炼废渣资源化再利用技术与成套设备的开发研究等4个项目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威特集团、长虹涂装机械有限公司被确认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飞驰公司、吉地达公司、高精公司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01亿元,增长17.9%;产值 26.5 亿元,增长12.8%;入库税金3550万元,增长18.3%。建筑企业承建各类工程341项,当年新开工239项,施工面积262.03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32.5亿元。全年承建工程竣工合格率达100%,新增建筑业企业16家,争创市优工程14个,“扬子杯”工程8个。区路桥公司外向开拓市场成绩显著,承接了六武高速、沭河大桥等多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了兴洋大道南延、机场路南延、飞驰大道东西延、盐青路东段综合整治、人民北路改造和青蜓路、北环路、通富路等建设工程,小新河、朝阳河、西伏河水景全面出新,东、北两个片区主干道全部亮化。新增绿地22万平方米。完成24条巷道修建任务。加大城市防洪投入,完善闸站、排水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火车站地段改造、城北大桥拆建、工学院新校区建设等市重点工程服务协调工作。区新行政中心正式开工,现行政中心地块开发进入实质性运作。耿伙城中村改造一期工程安置房建设全部到位。大洋湾一期景观工程和奥林匹克花园全面实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2.1亿元,比上年增长45.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7.6万元,增长56.7%。项目推进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引进印度拉森特博洛集团、浙江天安集团、金时代控股和香港超胜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汇源果汁、天昊玻璃、里斯特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户。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实施千万元以上三次产业项目336个,新开工项目217个,竣工项目177个,其中亿元项目22个。列入市考核的9个项目全部竣工,区五大类90项重点工程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两个区对全区的贡献份额由上年的20.5%增长到25%。亭湖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建成区已达5平方公里,在建和新开工项目35个,新实施亿元项目10个,财政收入达12亿元,利用外资超千万美元;新洋经济区财政收入达6100万元,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驻企业30家,大洋、盐湾、袁庄、北闸四个村产业园已具雏形,物流园区全面启动。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区的消费品市场进一步趋于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亿元,增长17.3%;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17.8%,占GDP比重41.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全区服务业实现入库税收1.6亿元,增长45.5%。
生产型服务业在蓬勃兴起。华通行、亚邦医药、易源煤焦、联畅、华健等一大批物流、仓储项目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以新洋经济区、亭湖开发区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传统商贸业在不断提升。全区营业面积超千平方米的宾馆餐饮娱乐企业已达50多家,其中全国大型连锁店已有15家,形成了建军路、解放路、人民路、盐马路、开放大道等主交通要道商业零售、宾馆、餐饮业集聚带。与此同时,我区旅游、房地产业也在加快发展。大洋湾风旅游集聚区已开始启动,便仓镇富丽蒙农业生态观光区、新兴花木园等项目已列入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全区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达40万平方米,房地产业销售收入8亿元,比上年增长86%。集镇房地产业全面启动,全年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竣工面积近6万平方米。
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04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出口总额7398万美元,增长29.2%。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3个,增资项目4个,协议注册外资6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050万美元,占计划102.5%,增长104%;自营出口6100万美元,占计划105.2%,增长29.3%;外经营业额2900万美元,占计划107.4%,增长31.8%;新派出国劳务1950人。拉森特洛普(江苏)阀门有限公司的引进,首开我区与世界500强合作之先河;宏立电子项目填补了我区在IT行业上的空白;汇源食品饮料实现了当年审批当年外资全部到帐。新批自营出口权企业8家,新成立外经中介公司3家,劳务输出向多国家、多地区、多工种、多形式发展。
六、交通业
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51个210.42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项目2个10公里,四级公路项目49个200.426公里。今年一年的建设规模占03-07年第一轮农路建设五年规划总任务435.326公里的48.34%,近乎相当于03-05年三年建设规模的总和。占今年区下达任务150公里的140.28%,占今年争取省核定计划210公里的100.2%。永新公路新兴段、人民北路改造两项区级重点工程均按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建成通车。此外,今年还新建和改造大中型桥梁18座,撤渡建桥1座,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任务。
七、财政和金融
全区完成财政收入70598万元,为收入预算的112.1%,比上年增长39.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246万元,为预算的119.4%,增长45%。区本级完成财政收入59373万元,为预算的112.7%,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703万元,为预算的131.9%,增长50.9%。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全区金融部门积极工作,为支持地方经济作出了贡献。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5.26亿元,比年初净增2.8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0.2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07亿元,比年初净增1.7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金额14.3亿元,比年初净增2.86亿元。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果显著。2006年度全区建筑企业新增16家,房地产企业新增3个。完成施工面积260万平方米,施工产值26.5亿元,产值同比增长12.8%;入库税金3550万元,同比增长18.3%。房地产业完成销售8亿元,同比增长86%;入库税金6350万元,同比增长68.3%。全区共投入城建资金1.77亿元,完成了兴洋大道南延、青蜒公路、机场路南延、北环路、人民北路改造、盐青路东段综合整治、通富路等10条路和小新河、朝阳河、中心河等3条河水景以及两片区4条主要道路路灯亮化的建设任务。
集中开展综合整治活动。加大了对片区城市建筑垃圾和违章建筑的综合执法力度。全年共印发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各类宣传资料5000份,组织城管环境卫生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12次,发出整改通知书210份,查处各类违章案件140个。同时,完成了东、北片区垃圾中转站、垃圾池箱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筹备准备工作。着重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今年11月25日顺利通过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验收;排污收费再创历史新高,到目前,排污费征收实现205万元超额完成任务。今年以来,共受理信访投诉142件,查处结案135件,查处结案率达95%。
九、各项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新批省级以上星火、火炬项目21项,省工业攻关项目5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型创新基金项目4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获“国家免检产品”资格1个;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个,创省级名牌产品3个,申报各类专利162件,增幅均列全市第一。成功创建“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引进各类人才1020名,与区内外创业精英建立了互动信息平台。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中小学全部实现了“校校通”,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巩固率分别达100%、99.65%,高中教育入学率达92.6%,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伍佑中学、南洋中学升格为四星、三星级高中。
广播电视进一步普及。完成区镇广电联网工程和二级网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文艺演出深入社区,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多部作品在全国和省、市比赛中获奖。成功举办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获省级以上文艺奖项20多项。
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区环卫处,为两个片区环境卫生独立管理运作奠定了基础。推进户外广告市场化运作,实施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合理疏导安置各类流动摊点。获“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称号。
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区运动员在市级以上体育竞赛中共获各类奖牌150枚,在省十六届运动会上获奖牌总数列全市第一。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8.6%。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5.89万人,比上年减少0.73万人,人口出生率10.02‰。人口死亡率3.10‰,自然增长率6.92‰。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元,增长13.4%;城市职工工资收入位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增长10.3%。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净增就业14000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对766名再就业重点对象实施了援助。组织再就业培训290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685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485人,新增劳务输出6725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500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7600人,新增缴费6972人,保险费实际征收366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6250人,保险费实际征收3220万元,征收率99%;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均取得新的进展。市区城市居民医疗统筹人数突破6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88%,行政村覆盖率100%。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1万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160万元。完成城市低保提标工作。在全市率先建立城市低保工作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抽查机制。实行城乡低保金国库直接支付,发放低保补助金1550万元。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爱心超市”实物救助网络,惠及市区5000户13000名城市低保对象和特困居民。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初步核算数,最终数以《亭湖统计年鉴-2006》上公布数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