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02014360824G/2025-20612 组配分类 现代农业
发布机构 亭湖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5-04-12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时效 有效

亭农四季(第112期)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今年我区小麦穗期病虫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麦蚜虫、麦粘虫等,根据近期田间调查,结合苗情、病情、虫情、天气情况等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穗期病虫害总体呈偏重以上发生趋势。

一、发生情况

1、赤霉病:一是田间菌源充足。47日调查,稻桩子囊壳平均枝带菌率0.8%,满足偏重-大流行的菌源条件。二是目前种植的多数品种不抗赤霉病。若抽穗扬花期间遇“暖阴雨”等适宜气候条件,赤霉病自然发病均很严重。三是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大面积小麦扬花期集中在4月下旬,部分晚播小麦5月上旬开始扬花,小麦易感病生育期拉长,病菌侵染风险高。四是气侯条件适宜。根据气象部门初步预测,4月中下旬有多个降雨过程,降雨时段与小麦主体扬花时段重合度高,利于孢子萌发侵染,适宜病害流行危害。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大流行风险高。

2、白粉病:近期田间开始零星见病,群体大、郁闭程度高、通风条件差的田块有利于病害的发生。预计今年小麦白粉病自然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发生。

3、麦蚜虫:发生普遍,蚜量较高。47日调查,有蚜田率90%,平均百株蚜量237.7头,个别前期未防治田块,百株蚜量3000头以上,随着气温的升高,蚜虫繁殖速度加快,若不及时防治,蚜虫暴发风险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预计今年麦蚜虫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

4、麦粘虫:截止411日,盐东镇智能性诱点累计诱蛾2头,324-25日各见蛾1头。根据智能测报设备监测数据分析,预计麦粘虫4月下旬进入23龄幼虫发生盛期,自然发生程度为轻-偏轻发生。

    二、防治意见

1、明确重点,病虫兼治,打好总体战

主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兼顾粘虫、锈病。

    2、适期防治,全面用好第一遍药,隔5-7天用第二遍药

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全面用好第一次药,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隔5-7天再施用第二次药。期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趋势,若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时可提前至齐穗期施用第一次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确保所有小麦齐穗扬花初期全面、足量用药一遍。

同时要密切注意蚜虫及宁麦、镇麦、扬麦等品种小麦叶锈病的发生,蚜虫发生重的田块、叶锈病病叶率在5%以上的田块要立即用药防治。

    3、选用对路药种,用足药量

及时主动、适期足量喷施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等高效药剂防治赤霉病,有效控制病害流行,降低毒素污染。

用药策略上,第一次用药在扬花初期,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等药剂,抑制赤霉病孢子萌发;第二次用药,可选用丙硫菌唑、叶菌唑等抑制菌丝生长的三唑类药剂,第二次严禁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停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单剂及其复配制剂,确保防治效果。

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环丙唑醇、氟环唑等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防治蚜虫、兼治粘虫,可选用联苯·噻虫胺等药剂,蚜虫发生重的田块可加入吡蚜酮等药剂。

4、正确施药,确保效果、药肥混喷,保粒增重。

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器械,用足药量和水量,植保无人机用水量每亩不少于2公斤,添加有机硅等增效助剂,保证防治效果,加入叶面肥,保粒增重。

三、注意事项

1、施药时避免身体直接接触药液,要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具。

2、放蜂、养蚕区域慎用啶虫脒、吡虫啉等新烟碱类、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剂,慎用植保无人机及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防治,避免药液漂移产生危害。

3、保护农田环境。农药使用过程中通过多次清洗等方式减少、清除包装废弃物内农药残留,使用后要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不得随意丢弃,更不能抛入河塘中,避免污染农田环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