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在行走中“活”起来

发布日期:2025-10-28 09:49 来源:亭湖发布 浏览次数: [字体: ]

当书本知识遇见广阔天地,学习便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近年来,我区精心打造并借力一批设施完善、课程优质、服务规范的研学基地,将历史文脉、生态画卷与乡村风情融入“行走的课堂”,让知识在实践的土壤中焕发生机。

历史研学:在时光回溯中传承文化根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起以红色记忆、民俗传承、城市变迁为核心的历史类研学体系,让不同群体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本地的文化与精神。

盐城市博物馆内,从远古时期的石器、陶器,到汉唐时期的瓷器、书画,再到近现代的革命文物、民俗展品,每一件都饱含盐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讲述着盐城的风华故事。漆扇、竹编、花灯、面塑等手作体验,让社教研学增添了参与感。“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亭湖新区实验小学学生韩同学深有体会地说。

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是红色历史研学的标志性点位,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创新形式,生动再现新四军的烽火岁月。来此的研学团队络绎不绝,有青少年驻足凝视展柜中的枪械、书信,低声交流着革命历史的感悟;有党员干部面向历史展陈重温入党誓词,践行初心使命。“我一遍遍翻阅史料、讲解战士们的故事,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当年的勇敢和坚定。现在,我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小铁钉”志愿讲解员刘同学说。

竹林大饭店搭建复古场景,为历史研学打开另一种维度。老轮船码头的实景布置、摆满怀旧商品的供销社柜台、墙上张贴的老海报,以及“回想”展厅内陈列的老照片、燕舞牌收录机等物件,瞬间将大家带回20世纪的盐城,唤醒沉睡的记忆。更有多项非遗展陈,成为民俗文化的鲜活注脚。

生态研学:在自然探索中践行绿色理念

黄海湿地博物馆是生态研学的重要载体,通过标本展示、动态模型、互动装置,系统呈现黄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全貌。从珍稀鸟类的迁徙轨迹模拟,到水生生物的多样生态展示;从湿地植被的生长过程解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分享,每一个展区都像是一扇打开的自然之窗。借助一旁的湿地博物园,大家可以亲身感受湿地生态系统,解锁绿色盐城的生态密码。

在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繁殖,登上高高的观鸟塔就能看到种类繁多的鸟类,感受万鸟归巢的震撼。如果在冬季,除了能欣赏到火红的盐蒿,还能看到从东北等地飞来越冬的野生丹顶鹤以及鸬鹚、大雁、东方白鹳等。平时想近距离观赏丹顶鹤,丹顶鹤野化放飞活动是不错的选择。这里还有“小鹤课堂”,可以与自然直接对话,感受丹顶鹤的独特魅力,了解丹顶鹤保护工作的历程。

黄海世遗・东亭研学营地更是研学温馨的港湾。此处依托紧邻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地理优势,将教育、艺术展览与湿地文化巧妙融合,配备专业教室、主题民宿、图书馆、探索乐园等,为研学活动提供全方位保障。

乡村研学:在田园劳作中感悟生活本真

黄尖牡丹园的研学活动充满田园乐趣与乡土活力,这里不仅是牡丹观赏胜地,更是农耕体验的场所。田园挖藕体验区内,农户将池塘里的水抽走,大家可以身着专业服装进入荷塘,学习辨别藕的生长方向、判断藕的深度,小心翼翼地将莲藕从泥土中挖出,满是欢声笑语。柿子树下,在农户的保护下,可以爬上梯子采摘成熟的柿子,感受丰收的喜悦。跑马场里,换上专业防护装备,策马慢跑,体验乡村运动的活力。

潮间带艺术村为乡村研学注入艺术气息。在这里,乡村与艺术产生奇妙碰撞,大家可以走进书画展厅感受艺术魅力,聆听文学大师的讲座,拿起画笔学习油画、书法,在国际油画村感受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在陶艺工坊DIY心中的创意,在稻田中亲触来自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装置。

新兴镇的外婆农场则是乡村研学的“土地课堂”,成为城市青少年亲近土地、了解农业的窗口。“老师,花生竟然长在土里!”幼儿园小朋友陈同学捧着刚从地里挖出的花生,脸上满是惊喜与好奇。这样的场景在农场里时常出现,大家挽起袖子、踩进田埂,跟着农户学习蔬菜采摘技巧,有的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拔青菜,有的拿着小铲子挖花生,还有的在认真听农户讲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辨别方法……他们在亲身劳作中回归土地本真,纠正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偏差。

在亭湖,研学基地目不暇接,还不约上好友一起来探索,带走丰富知识和美好记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