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湖:民生暖文脉活绿韵长,城市焕彩谱新篇

发布日期:2025-10-24 10:15 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 [字体: ]

走进万户新村的老年助餐点,阵阵饭香扑面而来;午后的竹林大饭店里,年轻人们边走边拍,记录下上个世纪80年代的盐城街景;夕阳照射下,青洋零碳产业园的光伏棚顶还泛着余晖,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充电;而在不远处,孩子们在口袋公园里追着晚霞奔跑……烟火气与新活力交融共织,绘成盐城亭湖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的壮美图景。

在这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愿景照进现实。注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需求、强调守护城市“历史文明”的精神根脉、关注“绿色低碳”的未来布局,城市更新既有“身”的舒适、“心”的归属,更有“城”的长远。

民生筑基,“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现在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楼下就有助餐点、托育园,生活太方便了!”谈及万户新村的变化,陈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小区居民的共同感受。

城市建设中,“人的需求”始终是出发点。亭湖区从居住、养老、托育、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入手,将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服务延伸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让更新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老旧小区“改”出宜居新貌。作为城市更新的“头号民生工程”,亭湖区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约15.91亿元,对163个老旧小区实施综合改造,惠及近5.2万户居民。改造不止于“刷墙铺路”,更直击痛点:万户新村新增停车位、加装电梯,东闸新村嵌入适老化扶手与休息长椅,司法局宿舍完成雨污分流……从“基础翻新”到“人性设计”,老旧小区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跨越。

养老托育“织”密保障网络。针对“一老一小”的操心事,亭湖区构建三级民生服务网络,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178个,43个助餐点、10个“嵌入式”小微机构、14个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饭、享受护理。托育服务同样“就近可及”,盐城市首家“五合一”托育综合服务指导中心投入运营,8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婴幼儿照护空间,解决年轻父母“送托远、托育难”的困扰。

就业帮扶“搭”起增收桥梁。将就业帮扶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亭湖区在全区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95个,其他各类就业服务载体25个,通过“亭嫂家政”“市民夜校”“盐小哥课堂”等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居民就业创业。“以前靠打零工糊口,现在学了家政技能,每月能挣4000多元,心里踏实多了。”居民张先生的经历,正是亭湖区以就业帮扶暖民心的生动注脚。

从“住”的安心到“养”的舒心,从“托”的放心到“业”的顺心,亭湖区以民生维度为基,让城市更新成果直达群众口袋,“民生答卷”越写越厚。

文脉润心,“老故事”有温度、可传承

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便成为新课题。在亭湖区的城市建设中,“留住乡愁”与“焕新活力”同样重要,老工厂、老街区、老建筑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实现“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的共生共荣。

“一条建军路,半部盐城史”。这句在盐城流传甚广的话,道出了建军路的特殊意义。让老街区“焕活”城市记忆,亭湖区下足“绣花功夫”:竹林大饭店着力复原老盐城市井文化,集合几十家老字号餐饮品牌、千余件老物件,生动复刻历史街巷风貌,成为追寻记忆、体验民俗的“网红打卡地”;在1956星剧场,传统水刷石外墙、古典云纹样式屋檐,郭沫若亲笔题写的“盐城电影院”遒劲有力,绽放着人文底蕴魅力,走进剧场内部,图书馆、小剧场、文创空间分层而设,可点一杯咖啡,欣赏脱口秀、音乐剧,“剧场+阅读+创意生活”新业态让这座老建筑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老街区的肌理焕新唤醒城市记忆,而红色基因的注入与特色街巷的活化更让文脉传承焕发生机。亭湖区推出“重走建军路,致敬新四军”红色实境教育路线吸引大批中小学生研学,实施儒学街、粥厂巷等特色街巷活化改造,开发“非遗手作+文创零售”体验业态。“带孩子参加‘建军路上的摇滚’活动,既听了歌,又了解了历史,这种文化氛围特别好。”市民赵女士说。

不同于街区焕新,东方红药厂曾是盐城工业发展的记忆符号,如今老厂房已摇身一变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技科普等功能一应俱全。走进由4号仓库改造而成的亭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陆藜中药茶饮”传承本草文化,“帆书数字阅读”点亮书香生活,“拾光书房”成为自习圣地,“益联空间”汇聚起志愿服务力量……

文明实践与文脉传承相结合,如今的老厂房、老街区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成为承载城市记忆、涵养文明新风的“精神家园”。

绿色立城,“幸福感”可持续、向未来

城市建设既要顾好当下的“民生”温度、守住“人心”归属,更要谋划长远的“城市”未来。亭湖区立足生态禀赋,以“守护生态底色—挖掘生态价值—布局低碳未来”的递进逻辑,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既守护好生态“老底子”,又培育出产业“新动能”,成为群众未来宜居生活与长远发展的坚实支撑。

生态治理擦亮“绿色底色”。亭湖区把水环境治理作为“生态优先”的突破口,累计建成改造雨水、污水等市政管网约160公里,36条河道全部消除黑臭,实施黄尖镇、盐东镇污水处理厂改造,解决污水收集“最后100米”问题。同时,持续推进“见缝插绿”“拆违建绿”,近三年建成约25个口袋公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生活常态。

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亭湖区打造潮间带艺术村、黄海湿地博物馆等文旅项目,潮间带艺术村引入180余名中外艺术家,举办“湿地之尖”文学论坛、中波音乐会等活动50余场次,带动周边50多个固定岗位、30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生态资源加速化作用得上、享得到的民生福祉。

面向未来,亭湖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加速推动“生态之绿”向“产业之绿”转型。青洋零碳产业园内,海瀛产发绿色快充站建成光储充一体化系统,有效服务园区绿色能源需求;青洋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系统每天可减少1.32万吨污水排放,降低了用水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盐城环保科技城更是创成国家绿色工业园区,6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1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从老旧小区的“适老改造”到工业遗产的“文化重生”,从黑臭河道的“清水绿岸”到零碳产业的“动能转换”,亭湖兼具“民生温度、文化厚度、发展高度”的现代化城市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