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健康圈”,让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发布日期:2025-10-23 10:13 来源:亭湖发布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仅让便捷与优质的医疗服务融入百姓“家门口”的就医体验,更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共享,显著提升全区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广大群众的健康福祉更有保障。

强龙头提能级,固根基优服务。

在区人民医院住院部心内科病房里,科室主任李主任正在检查由南洋镇中心卫生院转诊来的心梗患者情况。“该患者通过‘绿色转诊’通道转入我院时情况十分危急,我们分析研判患者病情后,第一时间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目前已转危为安。”李主任说。

作为区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区人民医院以硬件设施升级为重点,新建二期医用楼,引进3T高场强磁共振、256排超高端CT及新一代直线加速器等先进设备,完善全科病房、介入中心、急诊功能区等专业区域布局,全面夯实硬件基础,持续提升医疗救治“硬实力”。

近年来,我区以医共体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各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先后引进价值万元以上新设备331台(套),重点对区人民医院产康中心、转诊会诊中心以及盐东、南洋、黄尖、大洋等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造提升,切实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基础。

在硬件升级的同时,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也同步推进。我区精准实施医技领域引才育才工程,深化对外合作交流,重点引进肿瘤学、心血管病学、神经外科学等专科高层次人才。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展基层巡回医疗、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等方式,构建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区域医疗服务新体系,促进全区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专家下沉引领,人才扎根基层。

在南洋镇中心卫生院口腔科诊室内,胡医生正为村民王先生进行常规诊疗。“年纪大了牙齿问题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确实方便多了!”王先生满意地说。胡医生毕业于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曾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口腔医院完成三年专科进修,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为当地居民解决了许多口腔疾病困扰,深受患者好评。

基层医疗人才是保障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我区通过政策扶持、梯度人才培养、医疗技能培训等多项措施,持续优化基层医疗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形成“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医疗人才扎根基层,全面筑牢公共卫生服务“网底”。

在我区,不仅有像胡茜茜这样扎根农村的“村医”,还有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下沉坐诊。在盐东镇卫生院门诊诊室内,区人民医院康复科中医主治医师杨乐平正为当地居民提供专业诊疗。“我们下沉到基层的核心目标,就是服务群众、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杨乐平说,通过“传帮带”机制与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建立紧密协作,定期开展医疗技能培训,切实帮助基层医护人员提升救治能力,真正实现技术留在基层。

今年以来,区人民医院精心选派15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专家团队通过门诊诊疗、手术指导、查房带教、病历质控、影像指导等多元化方式,为基层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截至目前,下沉专家已累计完成门诊诊疗4000余人次,指导开展手术及有创操作50余台次,实施教学查房500余人次。

“十张网”互联互通,智慧医疗惠百姓。

在区人民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影像科副主任医师谷医师正通过卫宁HIS系统云端平台,查看新兴卫生院实时上传的头部CT影像。凭借专业经验,他精准分析病灶特征,很快便将完整的诊断报告传至新兴卫生院。

“‘基层检查、区级诊断’的模式,不仅完善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更显著提升基层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谷医师说。

据了解,我区以区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全区15家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影像诊断、远程会诊等“十大中心”,以信息化平台实现与基层医疗机构实时联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协同诊断网络。截至目前,心电与影像中心已累计为基层出具诊断报告4万余份,检验中心完成各类检验1.5万项次,审方中心通过“智能+人工”模式审核处方30余万张。会诊转诊中心更是接待群众超千人次,开展会诊千余例,成功留治本区患者300余人次,推动20余名外转患者返亭接受治疗。

医共体建设是对医疗管理体制、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系统性改革。未来,我区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借鉴先进经验、强化部门协同,进一步完善优化“十张网”功能,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现区域医疗资源互联共享与服务同质化,让居民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