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农四季
(第66期)
盐城市亭湖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5日
2024年水稻、玉米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我区已经进入夏收夏种关键时期,为推广应用水稻、玉米科学施肥技术,推动作物单产提升,促进肥料高效利用,现制定指导意见如下。
一、 水稻
(一)施肥原则
根据水稻品种、土壤肥力基础、目标产量以及施肥方式、肥料类型等因素,合理确定氮、磷、钾及硅、锌等大中微量元素的用量及运筹比例。
(1)推荐粳稻全生育期氮肥亩用量17-20公斤(折纯,下同),磷肥亩用量3-4.5公斤;钾肥亩用量2-5公斤。
(2)基肥施用时鼓励施用商品有机肥或充分腐熟的粪肥,实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一般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以氮计)以20%-30%为宜。
(3)有条件的地区可试验示范水稻机插秧侧深施缓控释类肥料,减少全生育期氮肥用量。
(4)提倡有条件的在基肥或追肥时施用适量含硅、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提高作物抗逆性和产量、品质。
(二)施肥建议
1. 基蘖肥
基肥应选用与省农业农村部门推荐的水稻作物基肥主推配方一致或相近的配方肥,沿海农区可选用46% (25-15-6)、45% (22-13-10)、42% (20-12-10)等配方,里下河农区可选用45% (25-12-8)、45% (20-15-10)、40% (20-10-10)等配方。氮肥基蘖肥占水稻全生育期比例高肥力土壤为50%,中等肥力土壤为55%,低肥力土壤为60%;磷肥可做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根据土壤速效钾水平选择一次或分次施用。分蘖肥一般在水稻机插秧后7~10天,根据苗情长势,亩施用氮肥2~5 公斤。对于淹水时间长、根系活力差的晚栽机插田块应适当多施肥;反之适期栽插、发苗较好的田块,应少施氮肥,避免发育过旺,造成无效分蘖。
2. 穗肥
因土壤基础地力、基肥施用、苗情长势因地制宜优化田间肥料运筹策略。在水稻第1 节间定长,第2 节间开始伸长,群体叶色正常褪淡时追施穗肥,亩施氮肥7~10 公斤、钾肥1~2 公斤,在高钾肥力的土壤上则无须施用钾肥。如果不褪淡,则不施用或少施穗肥;群体不足、明显脱力落黄的长势较差田块,穗肥适当提前施用,用肥量根据苗情酌情增加,可分两次施用。
3. 其他
(1)孕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多促”,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含氨基酸(腐植酸)等水溶性叶面肥,生长调节剂,提高水稻抗逆性、抗倒伏能力,促进籽粒灌浆发育,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叶面喷施以晴天的早上或傍晚为宜。
(2)水稻是喜硅作物,施用硅肥可以增加水稻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可在秧苗移栽期结合配方肥施用硅肥或选用含硅复合肥,也可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喷施液体硅肥。在缺锌地块亩基施一水硫酸锌1公斤左右或通过叶面喷施锌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二、 玉米
(一)施肥原则
根据玉米品种、土壤肥力基础、目标产量以及施肥方式、肥料类型等因素,合理确定氮、磷、钾及锌等大中微量元素的用量及运筹比例。
(1)玉米全生育期推荐氮肥16~20公斤/亩(折纯、下同)、磷肥3~5 公斤/亩、钾肥2~5 公斤/亩。
(2)鼓励应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以氮计)一般在20%~30%。
(3)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种肥同播配施缓控释类肥料。
(4)有条件的可在基肥或追肥时施用含锌等中微量元素的肥料,提高作物品质。
(二)施肥建议
1. 基肥
推荐采用种肥同播技术,利用玉米播种施肥一体机一次性将玉米种子和缓控释类肥料(配方肥)同时施入土壤,种肥分离,达到简化施肥方式、减少施肥次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施用配方肥的,应以高氮型复合肥为主,施入的氮素约占玉米全生育期施肥量的40%~60%,磷肥一次性施入,钾肥根据土壤供肥能力选择一次性施入或分期调控。施用缓控释肥的,应选择缓释氮释放周期在60~90天,释放高峰期在45~60天的玉米专用缓控释肥,后期根据玉米长势等情况考虑是否追肥。注意施肥强度、种子与肥料间的距离等,防止烧苗。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地区,要根据大豆、玉米作物需肥特点,做到控制氮肥使用量,保证钾肥使用量,减少大豆施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
2. 追肥
玉米拔节期至乳熟期是玉米肥水需求高峰期,此时肥水管理要做到肥水齐攻,促穗大、粒多和粒重。采用种肥同播配施配方肥的,应根据苗情长势情况选择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趁水(雨)追肥1~3次,追肥的氮素占全生育期比例在40%~60%为宜。应用种肥同播配施缓控释肥的,可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不追肥或者在大喇叭口期少量追肥。
3. 其他
(1)在玉米孕穗至灌浆期,可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腐植酸型、氨基酸型等水溶肥料,调节玉米营养状况,增强养分吸收和抗衰能力。叶面喷施以晴天的早上或傍晚为宜。
(2)在缺锌地块亩基施一水硫酸锌1公斤,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