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收割机械跨区作业、除草剂不合理使用等因素,小麦田杂草发生危害加重,防除难度加大,部分迟播田块,冬前未能及时开展杂草防除,春季杂草防控窗口期短,遇极端气候条件易造成草害蔓延,严重威胁夏粮安全生产。因此,各地要紧抓冬前麦田除草的有利时期,坚持“前封后补、综合治理”的原则,有效压低杂草发生基数,实现麦田杂草绿色、可持续治理的目标。
一、大力推广农业、生态控草
1、农业控草。推广使用合格的商品种子,剔除混杂在小麦种子内的杂草种子,减少杂草种源。推行适期播种,平整土地,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完善田间沟系配套,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培育壮苗压草,减轻杂草发生危害。
2、生态控草。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深翻(或深旋)整地,将散落于土壤表层的杂草种子翻埋于土壤深层,使杂草种子无法萌发出苗,同时适时清除埂边、沟渠边等“四边”杂草,降低麦田杂草发生基数,有效减轻伴生杂草的危害。
二、及时开展化学除草
麦田化学除草要坚持以“土壤封闭为核心、茎叶处理为辅助”的防控技术,重点推广土壤封闭除草技术,有效减轻麦田后期杂草防除压力。
1、土壤封闭或“封杀”结合处理:趁田间湿度好时,小麦播后苗前,可选用氟噻草胺、丙草胺、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或在小麦齐苗期,选用吡氟酰草胺•异丙隆或异隆•丙•氯吡或“异丙隆+封闭药剂”进行“封杀”一次性除草。配方中含有异丙隆的,要避开寒流和霜冻,防止“冻药害”发生。
2、茎叶处理:小麦3-5叶期,根据田间残留杂草种类选择除草剂品种,日最低气温达5℃以上时:
防除禾本科杂草,可选用氟唑·炔草酯加异丙隆、唑啉·炔草酯、氟唑·异丙隆对水喷雾;防除阔叶杂草,麦苗达4叶期以上,可选用2甲·双氟、双氟·氯氟吡、双氟·氟氯吡啶酯等药剂。
对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的小麦田,可采用以上配方分两次进行喷药,间隔期5天以上。
三、注意事项:
1、把握适期。要根据苗情、草情、墒情、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开展杂草防除。冬前茎叶处理,宜在小麦3叶1心后,杂草基本出齐时进行;冬后杂草防控,严格掌握在小麦拔节前用药。
2、掌握墒情。根据土壤墒情合理选择用水量,冬前土壤封闭遇干旱天气时,可趁雨后及时施药,或通过人工造墒或加大用水量提高土壤封闭效果,封闭用药后土表不能积水。如遇长时间降雨或暴雨,及时清沟理墒、排水降渍。
3、注意气温。选择在气温5℃以上晴好天气施药。阴雨天、大风天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异丙隆、甲基二磺隆、二磺·甲碘隆、唑草·苯磺隆等在强寒流前后用药易产生药害,尤其要避开秋冬季第一次强寒流前后用药。
4、合理选药。合理选择对路除草剂,交替轮换用药,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合理混配使用除草剂品种。苯醚甲环唑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易产生药害。
5、保护农田环境。农药使用后要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要主动将农药包装废弃物交回农药销售者。不得随意丢弃,更不能抛入河塘中,避免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