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操作过程中要分清正反面,将花叶剥离,上下层分开,再将花托压紧实……”日前,在亭湖区大洋街道海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心悦”残疾人之家里,洋溢着浓郁的学习气氛,一场“订单式”高质量就业技能培训在这里进行。
培训现场,来自我市城乡建设与园林科学研究所的志愿者团队担任讲师,他们采取“理论+实操”教学方式,手把手辅导,向学员们耐心细致地传授花艺编织技术。16名残障人士整齐就坐,听得聚精会神。不少人还掏出笔记记下操作流程、技术要领。55岁的纪兵(化名)虽然年龄偏大,但学习劲头却很足,遇到不懂的内容当场举手请教,志愿者们热情地给予解答。
亭湖区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助残志愿者王远超在培训课堂客串起了临时“助教”,热心地帮着发放培训资料。他坦言:“作为海悦社区的协作单位,我们很乐意为残障人士高质量就业提供方便,更好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为了使残障人士的加工技艺匹配这些产品的技术需求和质量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精准化技术培训。”亭湖区海悦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董志梅介绍,为策应残障人士就业宣传年要求,今年以来,亭湖区开发了更多适合残障人士的就业岗位,用服务和培训提升残障人士就业能力。
今年47岁的郑兰(化名)以往求职时屡屡“碰壁”。如今,她每天到手工坊里上班,从编织加工的“新手”逐渐成为行家里手。“正常的计酬工资,加上亭湖区残联每天10元的‘出勤’补贴,每个月有1500多元收入。”郑兰(化名)一边忙着为绒布袋穿带,一边笑意盈盈地表示,“我现在也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自我价值。”
“我们坐着就业培训‘直通车’,就能在‘分厂’上班。”不少残障人士笑言,手工坊简直成了家门口就业的“样板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