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020143606056/2013-01819 组配分类 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亭湖区政府 发文日期 2013-04-01
文号 亭政发〔2013〕80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时效

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项行动计划开展农业现代化工程突破年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盐城环保产业园、亭湖新区、新洋经济区、盐城农副产品加工交易园区管委会,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市属驻区各单位:
      为深入实施《全市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和《全区农业现代化重点项目(2012-2015)推进计划》,扎实开展农业现代化工程突破年活动,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实施粮食丰产增储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到2017年全区新增粮食0.35亿斤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5亿斤,地方粮食储备增加到0.4亿斤。
      2013年,全区粮食总产达4.8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大“四改”力度。加大“旱改水”力度,在盐东、黄尖新增“旱改水”各0.5万亩;加大“直播改机插”力度,新增“直播改机插”1万亩;加大“棉改粮”力度,新增“棉改粮”1万亩;加大“低产改高产”力度,新增“低产作物改高产作物”1万亩。二是大力推进“高产增效”和“吨粮镇”两大创建活动。全区建设5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其中新兴、黄尖、南洋各新建1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黄尖、中路港农场各新建1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片;新兴、便仓两镇建成吨粮镇。三是积极培育新型生产主体。重点培育一批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四是切实提升粮食仓储能力。在便仓建成1个中心粮库,完善新兴、盐东2个骨干粮库,改造永丰、青墩2个基层收纳粮库,加强“数字粮库”标准化建设。
      二、实施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25万亩次,建成永久性蔬菜保供基地2万亩,建成省级蔬菜标准园5个,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22%。
      2013年,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8万亩,比重达到16.4%,蔬菜播种面积达18万亩次,建成永久性蔬菜保供基地0.6万亩,创建省级园艺标准园1个。一是全面启动蔬菜保供基地建设。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精神,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落实蔬菜基地保险政策和补贴政策,做好盐东、新兴两个蔬菜保供基地的规划设计工作,争取省级立项。全面启动两镇永久性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加强保供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年内各建成面积3000亩以上。二是稳步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各镇新建千亩连片设施园艺基地1个,积极引进连栋大棚、智能温室等设施,推广遮阳网、防虫网与喷滴灌“两网一灌”生态保护栽培,提高设施化水平。三是认真抓好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以各镇党政主要领导挂钩的10个农业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园艺标准园创建工作,全面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争创一批市级园艺标准园,建成省级园艺标准园1个。
      三、实施养殖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新增生猪规模养殖8万头,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2%,86%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标准化生产水平,高效渔业比重达100%,设施渔业比重达35%以上。
2013年,全区新增生猪规模养殖2.3万头,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87.5%以上,新增设施渔业面积0.34万亩,比重达26%以上。一是加快现代养殖业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养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年内新(扩)建大中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6个、蛋鸡场6个、肉鸡场2个、新增百万元养殖小区5个、新建千亩连片高效渔业养殖基地1个,提高养殖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推进养殖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扶持创办家庭养殖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和种养有机结合;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扩大规模群体;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兴办集约化养殖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快规模养殖技术装备改造,鼓励规模养殖场更新完善养殖设施设备。大力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新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0家,改造标准化渔塘0.2万亩。发展休闲渔业,新(扩)建休闲渔业基地1个。三是强化养殖业产业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养殖生产源头管理,依法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主体责任,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加大对兽(渔)药、饲料等投入品及养殖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监管,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动物检疫监督信息电子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养殖产品生产过程可控、销售渠道可查、产品质量可追溯。
      四、实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业劳动力持证率达到35%,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7%。
      2013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5%,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区农业园区(盐东园区)侧重项目推进,重点加快蝴蝶兰基地、闽泉食用菌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年内投产达效,大力招引建设新的设施蔬菜栽培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镇农业园区侧重提档升级,建成面积达5000亩以上,其中设施农业面积3500亩以上,南洋、便仓镇级园区争创市级园区,力争年内实现市级园区全覆盖。二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组织实施好82个农业村居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确保通过省级验收;积极申报“12316”项目,力争年内实施。通过省、市、区三级农业网站、“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短信、镇村“信息服务平台”等途径,做好种养大户、专业组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信息服务工作,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提高到95%。三是不断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提高2012年已建成的12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建设标准,年内再新建10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加快全覆盖进程;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4400户,建设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3个;启动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和三年内退休人员先进后退人员招录工作;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培训骨干农技推广人员100名。四是着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步伐。以“四主推”普及为抓手,主推淮稻9号、郑麦9023、宁麦13等新品种,主推适龄壮秧机插、大棚多层覆盖栽培、穴盘轻基质育苗等技术,主推测土专用配方肥,主推苯甲•丙环唑、吡蚜酮等高效低毒农药。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650人,农业劳动力持证比例达到28%以上。
      五、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1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农业基本现代化目标值2.2:1。
      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20%,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带动农户数分别增长20%和10%。一是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行动,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增长20%以上,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1%以上。加快红蜻蜓三期工程等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尽早投产达效,发挥龙头带动效应。争创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拥有知名品牌、带动能力强的领军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强势推进远山生物科技、康师傅矿物质水扩能等在手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出形象、早出效益;综合信息平台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力争通过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认定。加工集中区年内新开工建设2个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个,各镇新招引并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1个。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四级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创建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特色品牌。重点加快万洲港工程建设进度,2013年确保新建3-5个泊位,物流交易区建设完成50%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产地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推进农超、农校、农企对接,组织参加江苏省第十五届国际农业合作洽谈会和上海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2个百分点。鼓励恒鼎扩大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建设规模,全区农产品出口超过600万美元。
      六、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区新增旱涝保收农田3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83%,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建成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个,新增有效耕地0.6万亩。
      2013年,新建旱涝保收农田1万亩,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75.3%。实施万顷良田工程0.8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3万亩,比重提高5%。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实施列入市、区各类重点工程的农业项目,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2012年度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重点县项目。新建排涝泵站6座、灌溉泵站7座,圩口闸28座,涵洞4座,修建防渗渠11公里,配套建筑物22座;高效节水灌溉400亩。三是扎实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建成黄尖镇花川村、南洋镇兴隆村2个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便仓镇西团村万亩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启动建设盐东镇桂英村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积极申报实施黄尖镇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四是启动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做好盐东镇万顷良田拆迁等各项工作,年内拆迁安置农户700户,整理土地8000亩。
      七、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全区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2013年,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以上,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高效农业主要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33万千瓦。一是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新增大中型拖拉机55台、稻麦联合收割机15台、油菜(玉米)种植/收获机械5/5台、粮食烘干机械5台、玉米(或油菜)机播/机收面积2500/2500亩、高效植保机械110台(套),新增高效设施及特色农业装备200台(套),新增水稻插秧机150台,实现水稻机插率达到50%以上,4个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80%;新增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秸秆还田机115台(套),实现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20万亩以上,还田率达45%以上。二是加大农机化科技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培训驾驶员500人次、插秧机操作手200人次、修理工350人次(含维修网点);各镇新建高效设施农业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1个。三是加大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各镇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全区新增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以上,新发展农机大户50个,农机户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比例达到30%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面积占整个农机作业面积的比例达到50%以上。四是提升农机质量和安全水平。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强农机质量监管,推进“平安农机”建设。
      八、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区新增造林折实面积6万亩,新增森林抚育面积5万亩,农业清洁生产基本普及,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013年,全区新增造林折实面积2.14万亩、森林抚育面积1.3万亩;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一是大力推进“绿色亭湖”建设。重点抓好331省道、226省道、234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四大生态走廊建设,全力实施成片造林示范点、省级村庄绿化标准化示范村、高效林业、沿海防护林建设四大重点工程,年内建成成片造林示范点203个、省级村庄绿化标准化示范村10个,各镇新建500亩以上高效林果基地1个。二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重点抓好331省道自西向东、临海高等级自北向南沿线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建成鹤鸣轩生态农业园、蝴蝶兰基地、驿龙湾生态园、黄尖牡丹园等观光农业项目,提升东亭生态园、翔鹤园、江彬果品基地等已建成项目,启动建设康美达农业园、中和农业生态园、中东村休闲垂钓生态园等,全力打造农业休闲生态观光走廊。各镇新建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个以上。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农村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等项目,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全区新建沼气服务网点1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6个,“猪(禽)-沼-菜(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5个,各镇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个以上。四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贯彻落实《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鼓励和扶持农户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认真开展秸秆还田,合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确保我区耕地质量持续上升。五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河畅水清的农村河网水系,治理中小河流域河道皮汊河5.74千米,完成农村河道疏浚48条、350万方,整治村庄河塘34个村、130万方,管护交通要道沿线河道647公里。切实加大主干道沿线、乡镇入口沿线河塘整治力度,实行河道长效管护机制;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年内完成252个自然村庄整治任务,建成“康居乡村”三星级5个、二星级5个。
      九、实施农业经营机制创新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区农户入社率达到全覆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80%。到2015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2013年,全区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9万亩,实现所有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超过30万元的村占总村数的比例达到65%,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20%。一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新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15家以上,培育“五好”示范社20家。二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制定实施农村土地规模流转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三是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分类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认真落实村级留用地、财税支持、债务化解等扶持政策。四是推进农村经济综合改革。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力度,保证涉农贷款增幅高于贷款总额增幅。进一步扩大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林下经济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政策。
      十、实施农民增收及农村扶贫开发行动计划。五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低收入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至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到2015年实现农民收入倍增。
      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00元以上。一是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00人。实行城乡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全覆盖。二是积极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组织实施“农民创业工程”和“农民工凤还巢”、“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创业计划。开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三是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四是持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其他民生事业投入,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五是深入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完成5300人以上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扎实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帮扶工作。

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政府
2013年4月1日


打印 关闭
文字解读
政策文件
图片解读
新闻发布会
媒体解读
视频解读
相关政策